發布日期:2013年12月26日 來源:省政協辦公廳信息宣傳處 作者:周大彬 時間: 版面: 字號:[
大][
中][
小]
本網訊 浙江梨園喜迎盛事,14個珍稀劇種齊聚杭城。12月23日晚,為期三天的“浙江好聲腔——2013珍稀劇種匯演”在浙江勝利劇院落下帷幕。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省戲劇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國富出席頒獎儀式并觀看演出。
浙江是戲劇大省,被譽為“中國戲曲的搖籃”,中國最早成熟的戲劇樣式“南戲”就誕生在浙江東南沿海。我省戲曲種類繁多,活躍在浙江大地的既有越劇、京劇、昆劇等代表性劇種,還有永嘉昆劇、紹劇、婺劇、甬劇、姚劇、甌劇、睦劇、杭劇、湖劇、寧海平調、新昌調腔、臺州亂彈、和劇、松陽高腔等僅在小范圍流傳但獨具地域特色的珍稀劇種。
據介紹,我省14個珍稀劇種有些已瀕臨失傳。它們中的專業表演團體多為“天下第一團”,即一個團就代表了一個劇種,還有4個劇種已沒有專業表演團體。往往是團在劇種存,團亡劇種滅。“在資訊高度發達、城鎮化快速推進、電視網絡普及、人們生活方式急劇變化的今天,戲曲觀眾不斷減少,傳統戲劇面臨困境已是不爭的現實,大量無價的民族文化資源,正以我們難以想象的速度迅速消失并可能永遠難以恢復,傳承和保護我國優秀戲劇文化,面臨嚴峻形勢和挑戰,搶救傳統戲曲藝術刻不容緩。”省政協常委、文衛體委主任楊建新說。
珍稀劇種面臨的困境引起省政協的高度關注。去年3月,省政協成立了省戲劇發展促進會。今年,省政協文衛體委會同省戲劇發展促進會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向省委省政府報送了《關于加強我省瀕危劇種搶救性保護與傳承的建議》調研報告,引起省政府領導重視和批示。省文化廳認真落實領導批示和調研報告的相關建議,迅速制定出臺《浙江省瀕危劇種守護行動方案》(2013~2015)。7月,又會同省戲劇發展促進會舉辦了 “浙江省瀕危劇種守護行動暨新生代企業家非遺保護基金成立儀式”,發動民營企業家“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復興中華傳統文化”,捐資支持瀕危劇種搶救保護工作。
來自鄉村的“草根”劇團能與各大專業劇團在杭州同臺匯演,這讓松陽縣玉巖高腔劇團團長吳昌旺感到欣喜萬分。他說,這次來杭的14位演員都是地道的農民,大家夏秋忙農活,春冬季忙演出,一直在鄰近鄉村里轉,如今能進杭州亮亮相,這樣的機會實在太好了,這樣一來大家對松陽高腔非遺傳承的信心更足了。
和劇是平陽縣土生土長的地方戲,已有400多年歷史。由當地群眾自發組建的平陽和劇團面臨很多困難,劇團演員吳愛玉說,自己學戲30多年,還是第一次進省城劇院演出。通過這次匯演的學習,不僅在對比中發現了距離,而且也更加明白傳承必須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舞臺是演員的生命所在,也是戲曲文化傳承的主陣地,此次匯演對于正舉步維艱的地方戲曲,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這是我省戲曲界的一件大喜事。”匯演總導演、省政協委員、浙江京劇團團長翁國生感慨萬千。
據了解,目前,14個珍稀劇種中已有12個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個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此次省政協文衛體委與省戲劇發展促進會共同搭建匯演平臺,是14個珍稀劇種首次大規模集中展示。
此次“浙江好聲腔——2013珍稀劇種匯演”,前兩場為珍稀劇目的分場展演,23日晚進行集中組臺大匯演。14個珍稀劇種分別按“古韻戲臺聞奇腔”、“水鄉社戲賞非遺”、“勾欄瓦舍展絕技”三篇章進行串聯演出,讓廣大戲迷過足了癮。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