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成長是快樂的,但難免也會遇到煩惱。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浙江憑借率先進行市場取向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弘揚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經濟發展一路高歌猛進,社會發展的許多方面走在全國前列。但與此同時,浙江的發展也遇到了“成長的煩惱”,如發展空間不足,產業層次較低,增長方式粗放,資源要素制約,環境壓力加大,社會矛盾增多等等。如何破解這些難題,拓展發展新空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轉型促發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新優勢,十屆省政協為此作了艱辛的努力和探索。
2008年至2011年,省政協順時因勢,積極開展“系列浙江”調研,每年組織實施2個,共完成了“山上浙江”、“海上浙江”、“生態浙江”、“人文浙江”、“和諧浙江”、“創新浙江”、“山水浙江”、“智慧浙江”等重點調研任務,同時積極做好“森林浙江”有關工作,利用專委會力量完成了“省外浙江”調研任務。這些調研緊緊圍繞我省發展空間、生產要素、生態環境、體制機制等瓶頸制約,從思想、體制、動力、環境等多角度多層次地剖析問題,通過扎實的調查研究,深入的分析討論,審慎的綜合思考,努力尋求浙江科學發展之道,幾年下來,取得了較為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成果,提出的許多對策建議被省委、省政府采納。這也打造了政協調研的“拳頭產品”,樹立了政協調研的“品牌”,擴大了政協的社會影響。
放眼山海資源開拓發展新空間
“七山一水二分田還有一片海”,這就是浙江的基本省情,人多地少,發展空間受到制約。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資源環境矛盾日益突出,要素瓶頸制約日益明顯,尤其是發展空間受到嚴重束縛,“有項目落不了地”、企業大量外遷的現象在浙江變得越來越普遍,急需破解之道。
望著那26萬平方公里的藍色國土,那可是兩個浙江陸域的面積,希望就在前方。2008年,省政協開展“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上浙江”重點課題調研。課題組在扎實調研后認為,建設“海上浙江”要依托“黃金海岸”、“黃金海島”和“黃金水道”,堅持以陸引海、以海促陸、陸海聯動,拓展新的發展空間,進一步推動浙江從陸域平原時代向陸海一體化時代邁進,在藍色國土上再造一個新浙江。8個月的艱苦調研,提出的真知灼見受到了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時任省委副書記、省長呂祖善對建議書高度評價,批示指出“省政協確定建設‘海上浙江’重點調研課題,選題準,起點高,研究深,所提建議操作性強”。
同樣在2008年,省政協還將目光瞄上了山區。“建設山上浙江、發展山區經濟”重點課題調研組圍繞如何發展山區經濟,深入主要山區市縣實地考察,認真聽取基層干部群眾的意見建議并加以分析研究。課題組認為,建設“山上浙江”,就是要把山區的發展放到全省整體發展之中,將推動山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作為一項政府主導的區域發展和現代化促進行動。為此,要順應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的趨勢,著眼于整個浙江加快推進科學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建立健全政府主導下的區域統籌發展機制、山區內部生產力與人口優化布局機制、公共資源傾斜配置機制,把山區建設成為空間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經濟特色明顯、社會文明進步、人民生活富裕、生態環境良好、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現代化區域。
浙江山清水秀,人杰地靈。如何順應現代都市人群的消費需求,把山水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2011年,省政協開展“建設‘山水浙江’、發展休閑旅游經濟”重點課題調研。課題組提出,建設“山水浙江”、發展休閑旅游經濟,是優化浙江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必然選擇,是科學開發、利用、保護浙江山水的有效途徑,是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抓手,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的重要載體。建議堅持以人為本、生態為重、文化為魂、產業為先,立足資源、經濟、區位、人文“四大優勢”,注重規劃與建設、開發與保護、城市與鄉村、休閑與觀光、經濟與文化“五大統籌”,構建海洋、水上、山林、農耕、人文、民俗休閑系列產品,用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努力把浙江打造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重要的山水休閑旅游基地。
2010年,省政協還發動經濟委員會開展“省外浙江”調研,提出利用豐富的省外浙商資源,在省外再造一個浙江,同時大力實施浙商回歸工程,推動“浙江經濟”與“浙江人經濟”互動發展。
創新理念機制激活發展新動力
“浙江現象”、“浙江奇跡”……這一個個浙江符號標注出的是浙江人務實創新、誠信責任的秉性。如何在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引領下,走出一條科學發展新路,這是時代對浙江的又一次考驗。
科學發展離不開軟實力。2009年,省政協開展“打造人文浙江,提升發展軟實力”重點課題調研,組織力量歷時7個月,廣泛深入調研,召開專題協商會,與省委、省政府領導及有關部門負責人面對面協商,為提升浙江發展戰略積極建言立論,提出真知灼見。課題組認為,打造“人文浙江”必須著眼于人文素養與人文精神的提升,弘揚以人生理想、信念、信仰等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建設以誠信、責任、感恩、敬畏等為主要內容的基本道德,提升以民族歷史文化和世界文明知識等為基礎的文明涵養;必須以構建責任政府為引領,以建設誠信企業為突破口,以培育文明公民為基礎,以營造和優化人文環境為保障,以提升浙江發展軟實力為落腳點,努力把浙江建設成為與經濟強省地位相適應的、具有濃厚特色的人文之邦。
科學發展更要以創新為動力。2010年,省政協開展“建設創新浙江,增強發展動力”重點課題調研。調研組兵分三路,分別以理念觀念創新、自主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為題,通過座談交流、實地走訪、現場觀摩、專家研討,了解我省在創新理念、方式、成果、機制方面現狀,探究內在發展規律。課題組認為我省存在的結構性、素質性、資源性、體制性和社會性矛盾還有待破解,根本出路在于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必須以科學發展為主題,進一步樹立人本、生態、統籌、和諧四種發展理念,確立創新為先的改革觀、誠信為重的義利觀、人才為本的資源觀、集聚為要的產業觀、自主創新的科技觀、內外聯動的開放觀這六種創新觀念,驅動經濟發展方式、行政管理體制、文化管理體制、社會管理體制、生態文明建設體制、科技管理體制、人才制度七大改革創新,推動我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實現新跨越。
在新技術革命的潮流中,科學發展就要緊跟時代脈搏才能決勝未來。2011年,省政協開展“建設智慧浙江”重點課題調研,課題組以浙江如何把握智慧化發展大趨勢,搶占智慧省建設制高點,以智慧化來推進浙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發展優勢為主線,廣泛開展考察調研,提出建設“智慧浙江”,就是要更自覺地把握世界經濟科技發展趨勢和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在各行各業更廣泛深刻地運用現代信息、通信、網絡技術,使浙江的物理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更緊密地聯結、更系統地集成、更全面地融合,從而構筑起一個物聯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浙江。建議以傳感技術應用為先導,以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為抓手,以物聯網為著力點,發展智慧經濟,推進智慧管理,提升智慧生活,以智慧化來推進浙江科學發展。
著眼社會和諧追尋發展新目標
春江水暖鴨先知。浙江用傳統的、粗放的、外延式的發展贏得了先機,博得了掌聲。與此同時,生態環境、社會和諧、公平正義……富裕起來的浙江人民越來越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于是,新的問題來了,各種矛盾隨之凸現。如何在這樣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矛盾交織的時代背景下重新定位發展目標,摸索出一條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是歷史給浙江提出的新命題。
2009年,省政協開展“建設生態浙江,提升發展質量”重點課題調研。課題組分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3個專題開展調研工作,提出了“綠韻”與“紅脈”相融合,減碳與固碳相結合,經濟與生態相協調,經濟發展質量、生態環境質量、人的生命生活質量相統一等新理念;以發展生態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和建設生態文化為抓手,以理念創新破解認識瓶頸、政策創新引領生態建設、科技創新挖掘生態潛力、文化創新營造生態氛圍的基本思路;優化空間布局,發展低碳經濟,完善政府調控,加強市場調節,健全體制機制等對策建議。
食品安全、住房保障……圍繞社會熱點難點問題,2010年省政協開展了“構建和諧浙江”重點課題調研。課題組全面分析“和諧浙江”建設的主要成就、突出問題和新的挑戰,重點剖析了食品藥品安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居民住房、信訪工作等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提出了堅持科學統籌整體構建、樹立以人為本協調構建、圍繞突出問題重點構建、整合各方力量系統構建的原則,明確了科學發展保障和諧、民主法治鞏固和諧、改善民生促進和諧、思想文化培育和諧、優化生態提升和諧、改進管理維護和諧、改革創新推進和諧等任務及路徑。
這些年來,省政協發動全省各級政協組織積極參與“關注森林”組委會工作,大力推動“森林浙江”建設,為浙江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獻計出力。
付出總有回報。省委《關于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決定》等文件吸納了“山上浙江”、“海上浙江”調研成果;“海上浙江”課題調研,為省委省政府重視海洋經濟發展,向國家爭取設立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并獲得國務院批準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省政府對“山上浙江”調研提出的意見建議,逐條進行研究并落實到相關職能部門,把政協的建議轉化成黨委、政府的政策措施,并為推動省委省政府后來專門制定出臺發展山區經濟的政策措施提供了決策參考……
4年的耕耘,打響了“系列浙江”調研品牌,得到了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在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偉大進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成為十屆省政協工作的亮麗名片。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