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會的目標,就“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開展重點課題調研,是省委交給省政協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省政協今年的一項重點履職工作。調研組深入基層調研期間,本報記者隨行采訪,融合了所見所聞、所感所悟、所思所想,采寫了一組采訪札記。
磐安縣皿四村的楊仙春夫妻倆以前在家務農,農閑外出打工,一年只能掙個幾千塊錢。現在,兩人在家做布包的來料加工,一年下來,可以掙個四五萬元,還能顧上農活,生活大大改善。
去年,磐安縣從事來料加工的有33000多人,共發放來料加工費2億多元,人均增收7000多元,其中大多數為低收入農民。這個現象引起省政協“促進低收入群體增收”重點課題調研組的關注。
來料加工產業對農村低收入群體的作用不言而喻。麗水地處山區,耕地資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低收入農民量大面廣,是我省扶貧開發的重點區域。去年,麗水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809元,僅為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59.74%,而麗水低收入農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僅為4754元。麗水農村新興產業不多,農村生產要素外流嚴重,低收入農民從事非農產業渠道不寬。和磐安縣一樣,來料加工成為麗水重點開發的低收入農民增收產業。
麗水市政協農業農村和人資環委今年對來料加工產業進行了調研,建議通過加強政策扶持、信息對接和服務引導工作,大力支持來料加工經紀人將業務擴散到所有具備發展生產條件的低收入集中村和農民下山搬遷安置小區,并積極鼓勵來料加工業與村集體物業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打造一批來料加工重點專業村、基地,促進來料加工業轉型升級,實現企業、經紀人、村集體和低收入農民“四方共贏”。
省政協委員金敏認為,鼓勵低收入群體開展來料加工,要推動來料加工經紀人與勞動密集型企業、特別是塊狀經濟區域加工企業的有效對接,還要組織交流展洽活動推動經紀人與各大專業市場特別是義烏國際商貿市場的有效對接。通過舉辦來料加工產品創意大賽、技術比武等,推進技能提升,培育加工特色,加大品牌創建力度,提高來料加工產品的技術含量,促進來料加工業的規模化發展。
對農民而言,來料加工是一個新興產業,而農業,是他們千百年來安身立命的傳統產業,是他們熟悉的產業。記者在溫州、衢州、舟山等地采訪時了解到,農業仍舊是低收入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比如蒼南縣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旅游休閑基地,2008年以來共培育農業開發項目1383個,覆蓋191個低收入集中村,培育40個效益農業示范村,發展農業基地4.68萬畝,初步形成了蘑菇、四季柚、紫菜、茶葉和海水養殖等特色基地,輻射帶動低收入農民32000多戶,進一步促進了農民增收。
“農產品經常會‘多啦多啦少啦少啦’,造成價格大起大落,這是農民面臨的價格風險。農民搞養殖,還存在著自然風險。近海養殖業,由于臺風等自然災害頻繁,保險公司都不愿承保。”溫州市政協副主席章方璋建議,抓住金融改革機遇,在低收入農民中試點農產品價格保險,當農產品市場價格低時,農民可以在保險公司得到賠償,減少損失,同時探索設立近海養殖業保險險種。
發展農業所需要的生產性資金投入較大,不少低收入農民自身積累少,希望通過貸款獲得資金。章方璋建議政府設立低收入農民貸款風險共擔基金,有效減少金融機構的風險,以便低收入農民更方便獲得貸款資金用于創業、生產。衢州市政協建議省里將麗水農村金融改革相關政策擴大到全部低收入農民集中地區,爭取低收入農戶貸款額度從2萬元提高至5萬元,并實行少上浮或不上浮的優惠利率政策,同時給予財政貼息。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