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在去年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內容。
住浙全國政協委員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浙江時的殷殷囑托——“浙江要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積極探索”,聚焦文化傳承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在山林田野中守望文化鄉愁
在中國廣袤的鄉村,未納入文保名錄的文物不在少數,它們分布在山嶺、村舍與荒原之間,因為缺少資金、技術、人力以及關注,正面臨逐漸消逝的風險。
過去幾年,住浙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王澍將目光投向了這些鄉村文物,并把山林田野中的文化鄉愁帶進了全國兩會。
“我走過很多鄉村,每次都會關注當地的地上文物保護工作。”作為一名建筑師,王澍長期致力于傳統中國城鄉建筑遺產保護與轉化創新,深知制度保障的重要性。他建議,統一制定文物預防性保護的干預程度界定規范體系,明確項目資金申請、使用規范和程序,在頂層設計上為構建“責、權、利”統一的私有產權文物建筑保護機制留出空間。
“基層力量不足,文物保護修復面臨諸多技術難題。”王澍提出,要推進文博機構與高校、科研院所、技術型企業等合作攻關,加強文保、建筑等領域的跨學科交叉研究。“在實際就業中,還要重視提高保護隊伍的工資待遇,減少人才流失。”
在時代氣韻里堅定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實現從文化大國到文化強國的跨越,是當代中國面臨的重大課題。
去年,以“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主題的首屆“良渚論壇”在杭州舉辦。“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習近平主席致首屆“良渚論壇”賀信指明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
“期待更高水平辦好‘良渚論壇’,邀請更多國際文化大師、藝術巨匠、學術名家參加,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住浙全國政協委員、臺盟省委會主委陳清莉呼吁,支持浙江高水平實施“良渚文化全面提升工程”,制定一個頂層發展規劃,推出一批考古新發現,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創作一批文藝精品,舉辦一批文化交流活動,擦亮“五千年中國看良渚”金名片。
起源于中國,盛行于世界,茶是中國的代表性符號之一。住浙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衛東認為,茶是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極佳載體。
他提出,要依托現有的茶學和茶文化高等教育資源,建設世界茶學院和國際茶文化傳播交流中心,配套建立起茶藝師、茶技藝、茶分類等標準體系,可持續地開展茶相關科研交流。“同時積極推動茶相關國際專業大型比賽落地、推出茶相關影視作品傳播等,讓中國式‘飲茶、賞茶、玩茶’習俗成為全球風尚。”
在代際傳承間豐富文化供給
“現在孩子看的繪本,有好有壞。如何提升讀本質量,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模仿學習,使內在審美得到提升、價值觀得以塑造?”
住浙全國政協委員、省文聯主席許江拋出了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在他心中,現代文明是全民族的精神富有——這對學校美育、社會美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更多高水平藝術工作者參與。
“高等美術院校要選拔、培養好人才。”許江認為,要加大具有校考資格的院校和專業的自主招生力度,構建更有序又有效的美術人才選拔體系,保證選拔既公平公正,又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
來自畬族的住浙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雷群芳表示,影視作品、文學作品等在青年群體中影響力較大。她呼吁文藝創作者要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高等藝術院校尋得“千里馬”,藝術人才受到體系化培養,整個社會的文藝創作活力迸發,精品佳作回饋大眾、持續涵養下一代——“如果我們把這個循環做好了,就能真正做到文以載道,以文化人,持續助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許江說。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