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下午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中央到地方正在密集部署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核心驅動力。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浙江要在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走在前列。
如何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取得新質生產力的新突破?住浙全國政協委員多角度熱議。
厚植科創環境沃土
良好的科創生態是激發創新活力的沃土。住浙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省委會主委葉正波認為,有條件的地區應加快建設一批關于航空航天、6G網絡、生物科技等前沿技術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持續開展重大原創性布局攻關。
“科技創新是一個不斷試錯、反復探索的過程。要將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低成本向社會、企業開放,讓更多企業有條件、有勇氣自由創新、試錯創新。”葉正波說,長三角地區匯聚8所“雙一流”A類高校、350余位兩院院士和大量企業,大科學裝置將讓他們“如虎添翼”。
從基礎研究到實際應用,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住浙全國政協委員、寧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特聘院長崔田建議,地方政府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產業優勢,制定個性化基礎科學發展計劃,有的放矢加大投入。同時要引導和激勵有條件、有戰略需求的企業投入及參與基礎科學研究,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之間開展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深度合作。
培育高水平創新型人才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
今年浙江“新春第一會”聚焦人才,強調加強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隊伍建設。
什么是高水平創新型人才?住浙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認為,強烈的使命感、融通的全球觀、卓越的創造力、寬厚的同理心,共同鑄造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頂尖創新科學家。
“如何培養這樣的人”是高校需要探索的重大課題。“我曾提出關于加強基礎學科人才選拔培養的提案,這源于我多年科教實踐的深刻感受,我們需要通過試點方式探索符合國情的拔尖人才自主培養新路。”施一公希望,從大學里走出更多優秀人才,在攀登科學高峰的路上接過前輩的接力棒。
為此,西湖大學探索建立創新導向的科學評價標準。他介紹:“這個標準只注重研究成果是否在該領域不可或缺,是否能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同時鼓勵學科交叉,鼓勵大膽創新。”
人才和時代深度鉚合,才能一展身手。今日中國,正是聚天下英才興偉業之際,施一公呼吁,高等教育應把這樣的時代使命感放在首位。
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產業是生產力的載體。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將進一步催生新質生產力。
住浙全國政協委員、浙江財經大學副校長鄭亞莉立足浙江,瞄準數字經濟:“浙江擁有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數字產業集群的潛力。”她提出,要打造專門服務于電子商務創業群體的綜合性、多元化服務平臺,同時引導一批本地信息服務、軟件服務等科技研發企業向跨境電商服務商轉型升級。
“人工智能的技術創新和應用發展日新月異,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和產業變革的新質生產力。面對激烈的競爭態勢,我們在設施建設、創新研發和產業應用的規模化推進前更要做好統籌。”住浙全國政協委員、之江實驗室副主任鮑虎軍說,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發展離不開大規模的智算算力、高質量的數據、有效的智能模型,“這三個技術方向跨度大,涉及整個計算機科學技術體系,需要國家以頂層設計統籌布局,推動其從前沿探索、技術創新、產業應用到監管治理的一體化發展。”
針對當前大量資源涌入的現象,鮑虎軍建議,有關部門做好統籌規劃,避免重復建設和研發,以便既能提供高效能的智算算力和高質量的數據流通,又能各司其職地做好各類智能模型的創新研發和應用,通過這些資源的開放共享,高效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的創新和行業的高水平發展。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