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3月21日下午,省政協圍繞“‘雙減’背景下校外素質教育服務供給”主題舉行民生協商論壇,這是省政協2022年首場民生協商論壇。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每個人都有話說。主會場里,省政協委員、界別群眾代表,發言踴躍,有針對性;相關部門負責人回應坦誠,開門見山。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論壇還在杭州市拱墅區政協“民生議事堂”,金華市政協設了分會場,借助網絡與主會場實現“面對面”協商討論。
據同心苑 省政協委員、浙江圖書館黨委副書記徐潔
建議為家長提供
校外素質教育點單式精準服務
“雙減”之后,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家長可以陪孩子運動,陪孩子勞動,陪孩子參觀博物館,陪孩子走進大自然等等。家長也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這些陪伴,雖不能幫助孩子直接考高分,卻能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身心愉悅。
與此同時,家長們也迫切地想要了解,社會上有哪些資源可供選擇?
為此,我建議,我們可以編制校外素質教育供給清單,為家長提供點單式精準服務,讓家長選得放心、用得放心。這個服務可以由一個部門牽頭,充分調動盤活校內及校外各類教育、科技、藝術、公共服務等機構的場地、人員、服務等資源,共同編制校外素質教育供給清單。
省政協委員、浙江開放大學原校長葉宏
建議構建一站式
校外素質教育供給信息平臺
我們在專題調研中發現,目前校外培訓機構的管理和作用發揮上,需理順關系。比如,教育主管部門管學科類培訓,體育主管部門管體育類培訓,文化旅游主管部門管藝術類培訓,科技主管部門管科技類培訓,雖然各部門都盡心盡責,但是在具體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困境。建議按照省委數字化改革的總體要求,盡快通過統籌整合,打造多跨協同的一站式校外素質教育供給信息平臺,打通“雙減”課后服務“最后一公里”。
省政協委員、杭州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執行院長沈清
建議在研學過程中
進行美育教育
中小學研學旅行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種新形式。傳統的研學主要是在參觀訪問和動手實踐的過程中融入學科教育,但事實上研學旅行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設計,來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比如,在研學過程中增加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的培養;在參觀博物館或紀念館之后,可以通過“討論課”的形式引入挫折教育;在自然研學中,不但增進對自然科學的了解,更激發同學們對戶外活動的熱愛,感受自我與大自然的融合,發揮大自然本身心理療愈的功效,同時培養其審美的興趣: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追求美好的人生。
拱墅區政協委員、育才中學執行校長盛偉敏
有效“雙減”
建議要科學做“加法”
自“雙減”政策推行以來,學生的作業量減下來了,校外學科培訓時間省下來了,家長的經濟負擔輕下來了,“雙減”政策受到全社會的一致好評。但“雙減”絕對不是簡單地減量,而應該是回歸教育本質,體現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提升孩子的成長質量。
為此,我建議可以適當地對校外教育服務產品供給做一些科學的“加法”,以實現教育質的提升。
一要凝聚“五育并舉”共識,做好“三個倡導”。一是全社會要積極倡導“五育并舉”理念,防止藝術類課程應試化傾向;二是倡導社會選人、用人標準要更加多元,以緩解教育焦慮;三是倡導各方協同育人,家庭有親情的溫暖,學校有專業的教育,社會有參與的責任,讓孩子們擁有健康快樂成長的更優環境。
二要在產品供給上做“加法”。比如,豐富體、美、勞類課程的供給;增加公益、普惠類等培訓機構;增加青少年心理健康幫扶機構;健全培訓機構、少年宮、高校等多層次、多類型的校外供給服務體系。
三要在督導監管上做“加法”。首先要對校外服務機構建立常態化督導檢查機制,如對機構教師要加強師德師能考核力度;對機構開設的課程要進行專項檢查,嚴禁不符合國家要求的課程進入市場。其次要壓實責任,發揮“網格”化管理優勢,拓寬舉報和投訴渠道。
磐安縣安文小學教師陳榮仁
建議加強山區
校外素質教育服務供給
一是加大對山區26縣公益性校外素質教育供給的政策支持。對青少年宮等公益性校外教育,要加大經費投入,青少年活動場所盡可能覆蓋城鄉,讓山區孩子多一個去處,多一份選擇。特別要重視科技類場館的建設和資源的供給,推動流動科技館、流動少年宮等下基層送服務活動實現常態化、制度化,讓山區孩子能夠更多地享受共同富裕政策的紅利。
二是對當地的特色資源和項目給予重點幫扶。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的資源支持功能,比如對磐安的象棋、戶外運動、中藥材、茶葉等特色基地建設和項目開發給予指導幫助。
三是盤活編內外教師資源,加強優質師資供給。把參加公益類校外培訓志愿服務、送服務到山區等納入人才評選、表彰指標,盤活本地人才資源,吸引外來人才。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