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誼報 為深入推進我省“雙碳”系統性變革,省政協委員、麗水市政協副主席湯家友在今年省政協全會上提交提案《關于建立完善碳匯交易機制 促進山區26縣加快發展的建議》,呼吁我省建立完善的、符合地方特色的自主性林業碳匯交易機制。
林業碳匯是指利用森林的儲碳功能,通過植樹造林、加強森林經營管理、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和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湯家友表示,生態系統碳匯是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助推“碳中和”愿景變為實景的重要依托。當前,國際國內主流碳匯認證和交易機制成本高、周期長,且偏向新造林,導致麗水等森林資源豐富而造林潛力小的區域,森林經營養護產生的新增碳匯的經濟價值無法體現。
湯家友認為,全省山區26縣,基于先天生態優勢和后天綠色低碳發展優勢,碳匯優勢巨大,探索碳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意義重大。
他建議,建立碳匯價值實現和轉化機制。將現有的華東林業產權交易所打造為可以服務全省碳匯、碳配額市場交易的綜合性綠色產權交易和認證平臺。在基層試點基礎上,推動出臺具有地方特色碳匯交易方法學及浙江省碳匯交易管理辦法。推進農林草(濕地)綠碳、海洋藍碳、土壤固碳等自愿碳減排項目核證申報開發,融入全國碳市場和長三角一體化碳普惠合作體系。依托“兩山銀行”“強村公司”等基層生態資產集中運營平臺,開展碳匯資源整村連片集中開發管理,健全碳匯全產業鏈規劃及一二三產聯動發展,建立精準有效的撫育管護。
建立綠色金融支持碳匯提升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市縣開展碳匯+綠色金融試點,做大做強林權、碳匯抵(質)押貸款,推進地方特色險種開發和政策性保險全覆蓋,探索省級財政貼息補償和再保險制度。
完善“雙碳”考核機制。對于碳匯資源富集地區,探索建立碳匯抵消碳排放考核機制,在用能、碳排等要素指標分配和考核過程中給予適當傾斜。研究建立與區域碳匯能力掛鉤的財政綠色獎補制度。
針對省內各地市之間碳排放總量差異較大的情況,湯家友建議,探索建立碳匯補償機制。推行森林覆蓋率橫向補償,讓增排的地市與造林護林的地市之間進行森林面積指標交易,實現公共生態補償。探索碳匯效益補償,深入推進公共機構碳中和,并優先采購碳匯指標用于開展本系統、本企業低零碳試點示范建設。實行經營性項目用地碳匯補償,對占用林地的經營性項目所造成的生態價值損失,通過市場化購買等價值的碳匯進行補償。
湯家友同時建議,要強化關鍵理論技術支撐。開展碳匯計量、監測評估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建立完善監測、培育、養護相關技術標準,打造數字化全鏈條應用場景。加強碳匯領域專業人才培養,引導涉林院校、科研院所加大林業專業技術人才定向培養力度,提高基層林技人員碳匯經營技術水平。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