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是人類走出大山、離開森林后融入人們血液的記憶符號和寶貴遺產,是現代人拾回記憶、走進森林和回歸自然的必經之路。向森林要健康、走古道憶鄉愁,已然成為一種時尚。在歷史長河里,從久遠時空綿延至今的古道,不僅濃縮著優美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人文歷史,更是見證了社會的發展與興衰。
資源現狀
2015年,林業部門與19樓官網共同開展的尋找“浙江最美古道”活動,征集到48個縣(市、區)的古道100條、1500多公里,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積極響應。從征集情況看,我省古道狀況岌岌可危,古道的貫通性、歷史性、人文性和景觀性都在迅速消失。
古道碎片化嚴重。人為損毀致使古道滿目瘡痍或整體廢棄,被公路覆蓋或部分截斷、被改造成水泥臺階路面等,失去了原有的韻味和美感。在征集的100條古道中,10公里以下(不含10公里)的就有65條。
自然侵蝕嚴重。隨著村村通公路、山民脫貧下山或外出打工,原先承載著交通功能的古道長期無人行走,那些被磨得光滑的青石漸漸變得寂靜荒涼、雜草叢生,作為交通功能的古道基本不復存在,平原地區更是消失殆盡。
人文古跡受損嚴重。古道沿途的古樹、古橋、古廟、古建筑、古村落等損壞嚴重,許多具有優美景觀效果、深厚人文底蘊的古道資源得不到良好的維護和開發,古道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難以發揮。
旅游設施和管理缺失。古道大多地處偏僻山區,缺少相應的生活衛生設施,游客帶上山的生活垃圾,如食品袋、礦泉水瓶等隨處可見。有些游客在山上過夜,砍樹劈柴,燒火做飯等,對古道環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壞,也對森林防火和野生動物保護構成了威脅。
主要建議
開展普查規劃。古道的保護和管理涉及林業、交通、文化、旅游、建設等部門,應該明確牽頭部門,加強溝通協調。在全省開展古道資源普查,摸清家底和保存狀況,為制定政策和規劃提供依據。溫州市由政府協調,林業部門負責,市縣聯動普查,編制保護利用規劃的做法值得借鑒。
實施修復保護。目前,省林業廳已下發《浙江森林古道修復規范指導意見》,省財政廳也安排了少量資金,啟動了修復試點,取得了良好效果。應進一步加大對古道修復保護的財政投入,重點對路面修復修繕、兩側植被修復和景觀改造、服務條件改善、標識系統及相關基礎設施等給予補助。
科學開發利用。古道作為線性文化景觀遺產,能把散落在大山中的原始森林、古樹名木、高山濕地、森林人家、森林食品和森林文化,以及古村落、古建筑、古橋梁、古廟宇等珍珠串聯成線,在局部通過點線結合,形成獨特的主題片區。要加大宣傳力度,舉辦“向森林要健康 走古道憶鄉愁”等活動,引導工商企業和沿途村鎮共同開發,提倡跨縣域聯合建設等。
健全相關制度。制定古道保護辦法,明確古道保護的責任、義務、權益,做到古道保護有法可循。確定重點保護路段,樹立古道保護標志。明確古道的保護職責,把任務分解到沿線鄉鎮政府。未經許可不得隨意在古道保護范圍內開建項目。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