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誼報 8月11日,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產生了七個獎項的獲獎作品。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文學院副院長黃詠梅的《父親的后視鏡》一文,獲得短篇小說獎。短篇小說獎評獎委員會點評該小說:構思妙諧,如一幅瀟灑倒展的長軸,以退為進、似后實前,充盈著人生長路中的愛與智慧。
出生于廣西,曾居廣州,如今定居杭州的黃詠梅說,她正在一點一點從日常生活中聆聽時代的步音。
《父親的后視鏡》源自一次偶遇
記者:請介紹下您的獲獎作品《父親的后視鏡》的創作過程。
黃詠梅:《父親的后視鏡》是我到杭州定居后寫的第一部小說。2012年我從廣州調到杭州,住在運河邊的一個公寓里,每天都會到運河邊散步。小說里的父親形象,是我在運河邊的一次偶遇。
一個夏天的中午,我在運河邊的長椅坐著,看到河里有一個老人在游泳,我就一路跟著他,看他愜意地享受著水。他游到文暉大橋附近時,身后有一條貨船正在漸漸逼近,但他卻好像看不見,自顧在河中央慢慢游。正如我小說后面寫的一樣,船發出鳴笛,他也不理會,我和其他岸上的人開始揪心起來。直到船離他不到100米的樣子,他才側身游到岸邊給船讓路,仿佛是在做一個惡作劇。岸上的人這才松了口氣。
這個偶遇讓我印象深刻,老人樂觀有趣的形象深植我心?!陡赣H的后視鏡》寫的是一個老人的大半生,時代就是由每一個個體構成的,而個體命運又受時代變遷的影響,小說中的父親與共和國同齡,他的人生無不折射出這幾十年的風云變化,這幾十年在人生后視鏡中只剩下一個小點,時代朝前飛奔,往后看,才能體會到其變遷的意義。
記者:杭州這座城市對您的創作有什么獨特的影響?
黃詠梅:浙江的文化氛圍特別好,省委、省政府對文化建設非常重視,我覺得這是作家的福音。在這個時代,我為自己還能進入并感受到文學的氣場而感到幸運和幸福,我會繼續在純文學的道路上堅持下去。
我在杭州這個既不斷向前發展又安靜的城市,在不斷向遠方奔流的運河邊,真切地感受到了時代的步音。我喜歡杭州的生活,江南文化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文化氛圍濃郁,同時,我所供職的浙江省作協,對作家的尊重和扶持,讓我得以相對安靜地慢下來,慢慢看和想,像《父親的后視鏡》里的老人一樣,面向未來又頻頻回首來路,一點一點從日常生活中聆聽時代的步音。
文學創作之路源自寫詩
記者:您什么時候開始接觸文學?
黃詠梅: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文學了。爸爸在文化單位工作,很注重培養我的文學興趣。記得我還沒識字的時候,他就一句一句地教我唐詩宋詞,讓我背誦下來。盡管那時還小,根本不懂那些詩句,但詩歌的韻律、節奏卻植根我幼年,那是我對文學、對文字產生濃厚興趣的源頭。
記者:是什么觸動您發表第一篇作品?
黃詠梅:我的第一篇作品發表于10歲那年的暑假。有一天,爸爸上班之前給我布置了一個任務,讓我寫一篇關于月亮的作品,體裁不限。我就寫了一首詩歌。爸爸下班后看到我的作品,覺得寫得挺好,就把它推薦到當地一家報紙的副刊,真的發表了。我的內心著實滿足了一把,現在還記憶猶新。
記者:后來就一直寫詩嗎?
黃詠梅:是的,寫詩幾乎貫穿了我的整個學生時代。在讀大學之前,我發表了詩歌作品100余首。17歲那年,在讀師范時,我的第一部詩集《少女的憧憬》出版了。進入大學后,20歲那年,第二部詩集也出版了。當時在學校和家鄉引起了轟動,現在想來,這只不過是當年校園文學很火的一個例證罷了。
記者:哪些文學對您的創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黃詠梅:因為愛好文學,閱讀大量的作品,從經典作品中無形吸收營養。大學時代,喜歡廢名和張愛玲,還喜歡馮至和里爾克。后來讀到余華、蘇童、馬爾克斯、三島由紀夫、奈保爾、菲利普·羅斯、門羅等作家的小說,讓我明白小說敘事技術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勇敢和真誠是作家在寫作時的一種姿態。這姿態隨著作家抓起筆的那一刻就必須存在。更為寬闊的真誠,是作家的一種常態,它既是生活也是寫作,與作家的價值觀水乳交融。
對短篇小說有著本能的熱愛
記者:您從什么時候開始小說創作?
黃詠梅:1998年研究生畢業后,我在廣州《羊城晚報》文化副刊部工作。廣州是一個盛產故事的地方,小說首先就是故事的藝術。從詩歌轉向寫小說,對于我來說是個很自然的過程,就像一個人從少年長成青年、中年、老年那樣。可以說,身份與地域的轉換決定了我文學樣式的變化。2002年,《花城》發表了我的第一篇小說作品《路過春天》,自此開始了小說創作。
記者:您的作品為什么特別關注時代的異質者、城市的邊緣人?
黃詠梅:我是一個生活型的作家,我的多數寫作素材來自生活,自身的或者他人的。我的筆下沒有多少傳奇,更多的是日常。日常經常與“俗世”這個詞掛鉤,寫日常最危險的地方就在于容易將俗世寫俗。沒有情感、沒有思考、沒有對這個時代的認知,就很容易將日常生活記為流水賬。我刻畫小人物,不是對他們的遭際做細密的社會學分析,也不想選取知識分子評判的視角,而是試圖寫出他們的心跳、溫度。我的小說更多地是呈現人物的命運,注意營造一種氛圍,并真切把握他們的心境與人性的秘密,最終捕捉一種時代與人心的感受。
記者:您的作品大多是中短篇,為什么會選擇這種文體?
黃詠梅:我對短篇,有著如同生理般本能的熱愛。我既喜歡讀也喜歡寫短篇小說。正如大家所了解到的,短篇在文學中是很寂寞的。雜志喜歡中篇,出版社喜歡長篇,而在社會上產生影響的也是長篇。溫州著名作家林斤瀾先生說過:“短篇小說好練不好比?!彼J為短篇小說好比練平衡木,平衡木長三米,寬十公分,比賽時間限制在70-90秒。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里,完成一套帶跳躍帶筋斗帶舞蹈的動作,要準確,有節奏、新鮮,并且還要美,要有讓人眼前一亮的絕活,看誰比誰絕。這的確是短篇小說的特點。另外,我覺得小說創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功近利,只有把中短篇寫好了,才有能力挑戰長篇創作。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