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誼報 在文化大省到文化強省的邁進過程中,戲劇文化的普及和推廣是一項重要內容。浙江是戲劇大省,戲劇人才輩出,佳作迭出。省政協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婺劇名角陳美蘭是其中佼佼者之一。
結緣婺劇,羽化成蝶
陳美蘭與婺劇結緣,是偶然,也是必然。
婺劇是浙江省僅次于越劇的第二大劇種,充滿江南戲劇柔美典雅的韻味,但跟著父母在北方軍營長大的陳美蘭,小時候沒有接觸過這一家鄉的戲劇。1976年,12歲的她隨轉業的父母從沈陽回到金華,才第一次接觸到這個奇妙的劇種。舞臺上婺劇藝術家俊美的扮相、柔美的唱腔、細膩生動的表演都深深地刻印在她的腦海里。抑制不住自己內心的沖動,16歲那年,她瞞著家人報考了婺劇培訓班,從此,與婺劇結下了不解的情緣。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陳美蘭深知,要想在藝術上有所收獲,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勤學苦練。
清晨,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睡夢中時,她已早早地起來練唱喊嗓;晚上,家人都熄燈休息了,她還在揣摩角色內心世界;為了練好腿功,她在腿部綁上兩個沙袋,走到哪里練到哪里……長年累月的艱苦訓練,為她打下了扎實的基本功底,也讓她落下了一身的傷病。
在婺劇表演藝術家葛素云的悉心傳授下,1981年,陳美蘭主演《轅門斬子》中的穆桂英,憑借英武亮麗的扮相、婉轉入情的唱腔,一舉榮獲浙江省優秀小百花獎。
1984年,陳美蘭以優異的成績分配到浙江婺劇團,一入團就成了挑大梁的臺柱子。她一如既往地好學上進,得到了鄭蘭香、徐汝英、樓敦傳等婺劇名家的悉心指點。
1989年,在《白蛇前傳》中,陳美蘭扮演的全新小青形象一炮打響,為婺劇拿下了第一個梅花獎。一個配角能夠獲得大獎,這在當時是極其少見的。那年,她才24歲。
揮灑血汗,從未舍棄
與婺劇相處的時間越久,陳美蘭對它的喜愛就愈加深厚。
上世紀90年代,隨著電影電視風潮和經商潮的興起,不少婺劇演員紛紛改行,她毅然選擇留下。
“婺劇已經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張蘊涵了金華400多年歷史文化的名片,我舍不得丟!”
“一個優秀演員需要奉獻的,絕對不是幾年、幾十年,而是畢生的心血和時光。”
為了塑造好角色,數十年來,陳美蘭舍棄了許多天倫之樂,再苦再累、流血流汗,在所不惜。從小在部隊大院長大的她,在舞臺上,一直把自己當成一名聽著軍號聲奔赴前線的戰士。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陳美蘭始終認為“戲比天大”。每次演出,從化妝、臺步、動作、唱腔,每個環節她都力求完美。
英姿勃發的巾幗英雄穆桂英,愛憎鮮明的西域昆侖女,深明大義的才女柳彥卿,嬌羞扭捏、思凡心動的小尼姑,嫉惡如仇、鋒芒畢露的小青,善良悲苦的洪蘇秀,一人兼演仁慈厚道的啞巴父親和天真活潑的癱女李美娘……30余年來,陳美蘭塑造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實現了婺劇“二度梅”零的突破,成為古老婺劇有史以來獲獎最多的演員。
特別是她在新編歷史劇《宮錦袍》中扮演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受到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宮錦袍》先后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資助項目,2017年被列入全國10部重點扶持劇目之一,2018年,《宮錦袍》作為浙江省唯一入選全國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的作品赴京展演,為婺劇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陳美蘭作為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帶頭人,1993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先后榮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第六屆、第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十屆文華表演獎,全國勞動模范,中宣部全國“四個一批人才”,“全國德藝雙馨”中青年文藝工作者,浙江省特級專家等榮譽。
愿做春泥,悉心護花
在自己長年累月苦修功力的同時,陳美蘭未雨綢繆,早早地擔負起培養婺劇接班人的使命。
“一個劇種的發展,光靠一代人的努力遠遠不夠,要靠一代代后來人共同積累研究。”陳美蘭將自己的代表作《白蛇傳》和《昆侖女》讓給年輕演員擔綱主演;2005年,陳美蘭將為自己量身定制改編的婺劇傳統劇目《穆桂英》,引薦給學生楊霞云主演,青春版《白蛇傳》《穆桂英》紅遍大江南北,走進了港澳臺地區乃至國外數十個國家;2012年,陳美蘭新劇目創作團隊成立,她創排了《鐵血紅顏》《血路芳華》《鄭義門》《清澈的夢想》《宮錦袍》等新劇目,讓年輕演員有更多機會嶄露頭角……
如今,浙江婺劇團有90多名演員。陳美蘭的團隊中,20、30多歲的藝術新人占了一大半。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她把自己當成了一架“人梯”,不遺余力讓后起之秀早日走向藝術的更高峰。
陳美蘭的工作已不局限于臺上的唱念做打和培養學生。成為省政協委員后,她的第一個提案,是關于文藝院團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希望在政協這個履職平臺上,為她摯愛的婺劇爭取更多的利好。
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好形勢下,陳美蘭堅持用婺劇講好中國故事,帶領其創新團隊赴五大洲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交流和商業演出,努力使婺劇這朵藝術之花香飄海內外。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