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991年,時任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醫院院長荀祖武成功實施了一臺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這是我國國內首例腹腔鏡手術,因而其也開創了我國腹腔鏡外科的先河。正是因為這樣的歷史背景,‘2018中國微創外科專家行’項目選擇將云南昆明作為專家巡講的首站。”在日前于昆明舉行的“2018中國微創外科專家行”項目活動上,項目牽頭人——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蔡秀軍這樣表示。
蔡秀軍說,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暨醫院管理者,讓更多中青年醫師擁有更多更好的學習機會,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是他的心愿。這心愿,也是這次專家行項目發起的初衷。正如本次專家行項目大會主席羅丁教授所言,云南作為我國最早開展腹腔鏡技術的省份,曾經在我國腹腔鏡外科的發展史上寫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目前,云南省腹腔鏡外科的現狀與國內一流水平已經出現了較大差距。這種差距不僅體現在相關技術上,更表現在理念上。縮短這樣的差距,正是這次專家行項目在云南以及全國多地陸續開展的重要出發點。
實際上,作為醫藥衛生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如何讓百姓享有更好的醫療服務、擁有更多獲得感,是蔡秀軍多年來一直關注的話題和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蔡秀軍帶領邵逸夫醫院進行了諸多領先國內甚至國際的實踐探索,也通過政協平臺積極履職、建言獻策。就此話題,筆者對蔡秀軍委員進行了深入采訪。
蔡秀軍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政協副主席、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院長;浙江大學微創外科研究所所長、浙江省腔鏡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省腔鏡技術重點創新團隊負責人;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肝臟外科學組副組長;中國抗癌協會胰腺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美國外科學院委員、英格蘭皇家外科學院委員、國際肝膽胰外科協會委員、亞洲內鏡腔鏡外科協會委員、浙江省醫學會微創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
據人民政協報
要讓預防為主的理念深入人心
問:據我們了解,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有關醫療的民生問題一直是您關注的重點。今年您對這一話題的關注側重于哪些方面?
蔡秀軍:首先是預防為主健康理念的推進。在2016年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這就為我國當前的衛生工作指明了方向。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要真正落實并推進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首先需要做出理念的改變。目前,我國多數醫務工作者仍然堅持“以治療為中心”的工作理念,仍然把大部分的工作時間用于疾病治療,不去或者很少去關注疾病預防,這種現狀亟待改變。
實際上,從國家層面已經在努力推進這種理念的轉變。比如,國務院的機構改革把“國家衛生計生委”改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就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和“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和發展理念。
問:作為醫務工作者以及醫院管理者,您如何看待“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這一理念的轉變?
蔡秀軍:首先是肯定并點贊。其實我們強調要樹立預防為主的理念,并不是說只要醫務工作者堅持這種理念就可以了,而是說這種理念要深入人心包括普通百姓心中。因為,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實現,是要讓每一個中國人都不在健康路上掉隊,而不僅僅是醫務工作者不掉隊就可以了。要實現這樣的戰略目標,就需要我們讓老百姓也要樹立預防為主的觀念,并擁有維護自身健康的能力,這就是居民健康素養的提高。
為健康中國開“處方”
問:在提升百姓的健康素養方面,您本人或者邵逸夫醫院有沒有推動這一理念轉變的具體實踐?
蔡秀軍:在提升百姓的健康素養方面,邵逸夫醫院也做了一些實際的探索。
比如,正在浙江德清試點建設的健康中國示范區,有不少項目由邵逸夫醫院提供技術支持。我以其中一個關于“吸煙有害健康”的科普動畫宣傳片為例,這是一個在德清電視臺滾動播放的動畫片。那么這個宣傳片的傳播效果如何呢?也就是說,百姓的收看效果如何呢?其實我們的后臺有技術監控,一個家庭的成員有幾個人看了宣傳片以及看了多長時間,我們都有精確的數據統計,這就是邵逸夫醫院提供的技術支持。
并且,我們通過技術支持,把健康宣教和醫保報銷比例捆綁在一起。現在,我們正在陸續開展類似的健康科普節目。我們希望浙江德清的這些探索,能夠成為國家建設健康中國的一個樣本“處方”,可以在全國示范推廣。
借助微創技術加速病床周轉率
問:除了健康宣教我們還了解到,邵逸夫醫院在服務效率方面,目前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對此,您有沒有一些經驗與大家分享?
蔡秀軍:其實提升服務效率,是目前我國臨床工作面臨的共同難題。就邵逸夫醫院而言,我們醫院的規模不大但服務效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這也主要得益于我們的不停探索。
比如,邵逸夫醫院大力推廣微創手術(占手術總量80%以上),目前手術能力已經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為什么要大力推廣微創手術呢?這是因為和其他常規手術相比,微創手術出血少、創傷少、疼痛輕、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能夠讓手術病人身體承受最小的創傷,但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通過這種手術形式,以往很多通過常規手術需要住院5-7天的患者,一般24小時就可以出院了。因此,邵逸夫醫院的病床周轉率得到大幅提高,平均住院日也因為病床周轉率的提高縮短為6.5天左右,這可能是國內綜合類醫院最短的。
實際上,邵逸夫醫院平均住院日的縮短還跟該院開展加速康復(enhancedrecoveryaftersurgery,ERAS)外科有關,這也是本院提高醫療效率和患者滿意度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加速康復外科開展的重要目的,在于讓患者機體及心理“加速”恢復,微創技術則是發展加速康復外科的核心支撐之一。
同時需要說明的是,邵逸夫醫院在大力推廣微創手術并發展加速康復外科時,不僅注重讓患者享受高效的服務,也提倡讓患者使用國產藥品。其實在手術之后,導致患者不能及時出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術后疼痛,因此如果有長效且副作用較輕的止痛藥可供患者使用,基本上就能實現讓患者住院24小時即出院,目前國內企業生產的止痛藥基本能滿足病人需求。除此以外,互聯網技術的充分應用,也是邵逸夫醫院提升服務效率的另一個重要抓手。
用“互聯網+”破解醫院服務低效痛點
問:那么具體來說,邵逸夫醫院是如何應用互聯網技術的呢?又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蔡秀軍:患者經常詬病的醫院服務效率低的最直接表現是排隊,包括掛號排隊、就診排隊、繳費排隊、取檢驗報告排隊等。實際上,利用互聯網技術,患者就醫的全流程都可以被智能化串通起來,從而大大提升醫院的服務效率,大幅降低患者的就醫成本尤其是時間成本。
具體來說,邵逸夫醫院開發了醫院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就醫APP,這個APP聯通了掛號、繳費(含省級醫保支付)、取檢驗報告等環節,可謂是“一網打盡”就醫全流程。也就是說,患者只要利用手機APP平臺,不管是在單位上班的閑暇間隙還是躺在家里的臥室中,都可以通過手機APP預約掛號。完成掛號之后,患者就診的時間、地點都會在APP上精確通知。并且,這些通知患者就診的時間會具體到幾點幾分,以及就診樓層的幾號房間。患者就診之后,后續的繳費工作以及檢查報告查看等事項,都可以在手機APP上完成。
其實對于“互聯網+醫療服務”的探索而言,關鍵在于能否聯通醫保支付,這也是醫院利用互聯網技術提升服務效率的工作痛點。因為不能聯通醫保支付,患者在支付環節就需要繼續排隊。邵逸夫醫院則是從兩年前開始就聯通了省級醫保,真實實現了互聯網技術在就醫全流程的對接。現在,邵逸夫醫院門診人均就醫時長為1.7小時,較原來的5~6小時大大縮短,患者就醫滿意度也因此大大提升。
其實,總結起來,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醫療服務效率的根本,就在于讓“數據多跑路、患者少跑腿”。但是讓數據多跑路也需要做好頂層設計,既要保障數據道路的暢通,也要讓醫生和患者養成使用互聯網技術的習慣。現在,只要患者來醫院就醫,醫院導醫臺的護士就會在門診樓積極向大家推薦就醫APP,對于護士的積極努力,醫院也會給予適度的獎勵。而一旦患者接觸并使用了APP之后,就會成為APP使用的黏性用戶,因為實在太方便了。
推廣微創技術專家行項目,助力分級診療
問:服務效率提高,也是資源優化的直接體現。在邵逸夫醫院的服務效率得到顯著提升以后,有沒有在優質醫療服務下沉方面做一些探索?
蔡秀軍:優質醫療服務下沉,是我國推進分級診療服務的重要內容。為順應并推動分級診療制度,邵逸夫醫院也做了一些重要探索,比如在全國推廣微創外科技術即中國微創外科專家行項目等。
那么分級診療又有什么樣的具體要求呢?簡單來說,就是相對較輕的疾病在基層醫療機構處理,那些急危重癥患者患病后,則需要送到大型綜合醫院(三級醫院)去診治。邵逸夫醫院的實踐證明,微創外科技術在全國推廣可作為推進分級診療的一個抓手。這是因為,雖然目前在北上廣杭的大型綜合醫院,微創手術已經普遍開展,但在基層醫療機構包括縣級醫療機構,很多醫院還沒有開展這項服務的資質或能力。因此,把微創外科技術推廣到基層醫療機構,不僅能夠直接為基層患者服務,更重要的是還能夠縮短城鄉之間的醫療水平差距,這實際上也是我國推進分級診療制度的初衷之一。
從形式上來講,“2018中國微創外科專家行”項目的主要推廣形式是專家講課、手術演示以及技術培訓等等。當然,這些形式也需要做好制度設計,比如授課的頻率、項目基地的選擇等。不過能力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醫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當然也不能急于求成。但我們相信,有推廣學習就有提高,對于那些已經有一些基礎的基層醫生來說,加以適當的培訓就能夠基本掌握這項技術。
除了優質醫療資源下去,我們也提倡基層的醫療資源上來。比如我們的微創技術專家行項目,除了醫院專家下基層培訓和帶教醫生,也提倡基層醫生來邵逸夫醫院進修、學習和交流。實際上,在我們的項目推進過程中,這些形式是交叉進行相互促進的。目前,從我們專家行項目首站云南站的開展效果來說,反響比較強烈,也獲得了基層醫生的高度認同。其實,醫生認同之后是學習和提高,而醫生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也將會直接并最終讓患者受益。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