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浙江日報 又一次見到省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醫藥學部主任、中科院院士段樹民時,他依然記掛著國家項目“腦計劃”能否盡快啟動。
“高質量人才,是高質量科研的助推劑。”這幾天,作為省政協委員,他關注的正是青年人才的引進和成長。
“國家、各級政府及高校對人才的支持項目往往都是針對國外引進的人才,而對本土成長起來的人才的支持和關注遠遠不夠。”在民盟、民進、教育界聯組討論會上,段樹民委員拋出了一個疑問——國家的“千人計劃”和“青年千人計劃”、省“千人計劃”等較大幅度提高個人待遇的人才項目都只針對從國外新引進的人才,相比之下,國家杰出青年項目,為什么只有科研經費的支持,并沒有相應的個人待遇支持?
在浙江大學工作的8年期間,一個現象引發段樹民委員的關注,隨著國內科研環境的改善,一些本土成長起來的青年學者也取得突出的成就,他們同樣需要得到關注和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格局應該趨于多元化,相關政策和資金的支撐也可以更靈活。”參會期間,他建議把“杰青”也納入省“千人計劃”給予相應的支持,這將鼓勵國內人才的成長,并將為浙江高校吸引青年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段樹民委員認為,之江實驗室是我省加大科研投入的一個突破口,“投入是硬件,人才就是軟件,只有同時加大兩方面的支撐,才能最終帶動科研的發展。”
令段樹民委員頗感欣慰的是,我省對科研人才的投入的成效正在逐漸顯現出來,這些年,浙江大學引進“青年千人”的數目之所以能夠名列全國前茅,很大一個因素是因為“青年千人”也納入了省“千人計劃”的支持范疇。他認為,這種靈活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應該進一步發揚。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