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浙江日報 “我們縣的‘四好’公路有盼頭了。”一見到記者,省政協委員、景寧畬族自治縣鄭坑鄉鄉長雷潔暢忍不住分享心頭的喜悅。這份喜悅來自于政府工作報告上的“承諾”。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中2018年重點工作中的內容,要“加快建設‘四好農村路’,新建和改造提升農村公路6000公里,建設服務港、港灣式停靠站3000個”。這與她帶來的《關于特別扶持景寧畬族自治縣美麗經濟交通走廊的建議》不謀而合。
“景寧地處浙西南山區,這幾年,我們的交通在省委、省政府關心下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雷潔暢委員說,縣里第一條高速公路景云高速在2013年正式通車;2017年,254個建制村也全面實現了客車村村通。
“‘通’的問題是解決了,可‘暢’的情況仍然不樂觀。”雷潔暢委員說,目前的公路已無法滿足鄉村日益增長的發展需求,最直接的體現就在公路的技術等級上。我國功能型公路等級中,四級公路處于整個等級體系的最底端,道路設施簡陋且路面寬度有限。雷潔暢委員調研發現,景寧全縣共14條縣道、16條鄉道,其中99%是四級公路,更有1255.7公里的村道仍未達到四級標準。
對“暢”的訴求,源于對鄉村振興的迫切希望。
2017年,景寧縣開始大力發展全域旅游。雷潔暢委員所在的鄭坑鄉保留了很多原生態民俗,畬族特色和畬族文化十分濃厚,田園風光濃郁。但從景寧縣城到鄉里40多公里需要1個小時的車程,由于道路狹窄,大巴也無法通行,影響旅游發展。
受影響的還有農村產業發展。“村里優質資源對外輸送的成本隨之增加。”她說,鄭坑鄉的茶葉、水稻品質都很不錯,但高昂的交通成本,無法產生很好的效益。
政府工作報告讓她看到了未來,“道路暢通了,自然也打開了‘兩山’的通道,美麗鄉村就在眼前了。”當然,道路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雷潔暢委員建議,希望能對重點景區、重點產業集聚區以及少數民族聚居村落鄉鎮的道路進行改造、提升。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