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誼報 舞蹈《桃花旗袍》,一襲青衣染就芳華;二胡古箏合奏《終是煙花最易冷》,古風悠揚;《新疆賽乃姆》,一曲羌笛、幾聲胡笳……
中國計量大學“文脈千秋”中國文化節上的節目展演讓觀眾如癡如醉,久久回味,仿佛重入千年前的錦繡畫卷。臺下文化節的主要倡導者,省政協委員、中國計量大學人文社科學院院長邱高興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邱高興癡迷優秀傳統文化,也樂做傳播使者。他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要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來滋養心靈,更要創新傳播傳統文化的方式讓它重煥活力。”
學國學要批判地繼承,更要有所創新。邱高興說,歷史條件不一樣了,社會科技不一樣,所需要的營養當然也不一樣。他講課時,總是盡可能把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鼓勵學生走進古人生活。
“腹有詩書氣自華”,沐浴國學洗禮的學子總是自信滿滿。課余,他們舉辦公益國學班,為身邊的孩子做國學啟蒙,還說這樣既能融會貫通更好理解,也算是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為了更好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讓優秀文化浸潤更多人,在邱高興牽頭下,中國計量大學人文學院在武義縣成立了國學館。國學館參與了武義國學教學體系的構建、浙中地區傳統文化研究,計劃經過3到5年的努力,把武義打造成浙中地區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中心、中國哲學的教學與實踐基地;力爭實現國學研究與教育“省內領先,國內有特色”的目標。
在唐代,詩人們自錢塘江進入紹興,爾后經浙東運河、曹娥江至剡溪,直至天臺山以及溫州,創作了大量吟誦沿途風景與抒懷的詩篇。據不完全統計,曾游覽或寓居浙江的唐代詩人約有600余人。這一以詩歌為載體的文化地理現象被稱為“浙東唐詩之路”。說起為本次省政協全會準備的提案,邱高興神采飛揚地說,“浙東唐詩之路”作為一條重要文化線路,是可以和“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相媲美的文化古道,研究、保護與弘揚這條文化古道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他呼吁依托省文化廳,聯合文物、旅游等部門,設立“浙東唐詩之路”保護與建設委員會,統籌協調沿線各市縣“浙東唐詩之路”的規劃與保護工作,并在適當時期,參照“運河文化”申遺模式,以線性文化景觀遺產的方式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依托省內高校現有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機構,設立省級研究基地,開展對唐詩之路所涵蓋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行理論研究與田野調查;設立浙東唐詩之路研究院;規劃設計“浙東唐詩之路”旅游線路;依托宣傳部門,充分利用新媒體資源,加強對“浙東唐詩之路”的宣傳推廣工作,通過各種媒體展示其人文與自然景觀。
成為省政協委員是榮譽更是責任,邱高興表示,將不辱使命,勇于擔當,認真履職,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