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浙江日報 初見省政協委員、物產中大集團財務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才河時,他正在認真翻看會議材料。雖是新委員,但談起“金融”二字,蔡才河委員便打開了話匣子。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進錢塘江金融港灣建設,啟動新興金融中心建設,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在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的背景下,蔡才河委員最關心的也正是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問題。
“金融和實體經濟天生就是一對共榮共生的雙生兒。”從最初的小貸公司、典當公司、融租公司、農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發展到改制后的農商行、城商行以及民營銀行,金融業的發展呈階梯型,其背后正是浙江實體經濟從小到大、由單一到多元的不斷升級。“以互聯網行業為例,浙江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隨之而來在金融領域就孕育而生了互聯網金融、網商銀行等業態。”
“可近年來實體經濟和金融這對雙生兒卻常常‘相愛相殺’。”面對金融業“脫實向虛”這一問題,蔡才河委員進行了深入思考。這兩年,金融監管力度不斷加大,他認為,除了加大監管引導,浙江通過構建多層次的金融生態圈,通過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渠道以解決民營實體經濟間接融資困境、多元化的金融需求遠大于金融供給的問題,為解決實體經濟融資問題探索出了多元模式。
“基金小鎮就是一個很好的模式。”蔡才河委員介紹,通過培育基金小鎮,吸引了一系列私募基金、創業投資平臺,他們的發展壯大,不僅使處于沒有擔保、沒有抵押階段的初創高新技術企業有了融資渠道,也讓那些由于所處行業等原因而導致融資條件不佳的成熟企業有了轉型升級的能力。同時,海創園等平臺的設立、政府引導基金的成立,通過提供稅收優惠、政策資助補助等方式,在場外提供一種類金融支持,也從另一個角度豐富了企業的融資、降成本渠道。
“去年以來推行的‘鳳凰計劃’則更是浙江拓寬直接融資渠道的又一次飛躍,也是融資方式的重大轉變。”蔡才河委員建議,未來浙江還應該加快謀劃金融和類金融企業的引進工作,不僅從數量上,更要從質量上,讓浙江的金融生態圈層次更豐富,真正讓實體經濟和金融行業從有些互相“嫌棄”到“相親相愛”,從而更有效地助推浙江經濟尤其是民營經濟的發展。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