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浙江日報 濃重的紹興口音,不厭其煩地解答,這是省政協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裘云慶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在駐地賓館內見到他時,他正在房間修改提案。
多年來,他一直十分關注醫保、醫藥等民生領域。今年裘云慶委員依舊帶著基層問題來了。
作為在臨床一線工作20多年的醫生,裘云慶委員常常接診來自省內外的患者,在與病人溝通交流時,他發現,雖然智慧醫療的發展讓患者就醫便利許多,但患者“多跑腿”現象,在就醫過程中還很常見。
幾周前,一位天津病人特地掛了他的號,他為患者開具藥品“魯米那”,并告訴患者往后可在當地醫院配藥。可沒過幾日,這位病人又來了,說自己跑遍了天津的醫院都沒配到這個藥。而按照配藥制度,“魯米那”僅能開具一周的量,病人只能往返兩地間,為了7元錢的藥,患者卻需要花費上千元的路費。
裘云慶委員說,其實這種情況在省內有些地方也存在,一些基層醫院因缺藥迫使患者跑大醫院,而院內就醫各環節的信息不暢更消耗著患者耐心。比如做個檢查,今天排隊抽血、明天排隊超聲、后天排隊CT等現象屢見不鮮,若遇上疑難病癥或危重病患者需同時做多個器官檢查,但按醫保規定,每天每個患者只能支付一組臟器檢查費。
在裘云慶委員看來,這些日常細節,都是“看病難”的癥結所在。他說,目前,我省“最多跑一次”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得到百姓點贊,作為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醫療服務領域,也應該踐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思路,讓患者求醫問診“少跑腿”。
“互聯網與醫療的深度融合,是增加老百姓獲得感的關鍵。”裘云慶委員認為,通過信息化手段打通就醫各環節,可將診前、診中、診后進行合理優化,縮短就醫時間。針對檢查難,還可適當調整大型儀器檢查規則,建議申請開設網上檢查公共平臺,具備資質的醫生可網上開具檢查單。
而對于許多慢性病患者需要時常配藥,可積極探索通過互聯網醫院或遠程醫療手段進行復診,試點第三方藥物配送機構送藥等制度改革,并且將線上醫保納入互聯網醫院,可解決慢性病患者重復上醫院復診、配藥的難題。
“醫療行為的任何細節,都可以通過信息化手段進行優化。信息多跑路,患者就能少跑腿。”裘云慶委員說。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