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4年03月07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鄭銳 通訊員 鄭麗 字號:[
大][
中][
小]
“想到的事情一定會去做,定下的目標一定要努力實現。不管遇到多少困難和阻礙,都不能動搖自己的信念。”這是民建會員、省政協委員、湖州納尼亞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戴順華對自己提出的要求。
1991年,戴順華高中畢業,進入了杭州喜得寶集團做學徒。在喜得寶的幾年里,戴順華從一個生意的“門外漢”開始逐漸熟悉企業經營的流程。1996年,整個絲綢行業遭遇低潮,戴順華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租下當時已經虧損了很多的杭興絲綢印染廠染色分廠,通過一年的辛勤努力,硬是把已經虧損的車間拉到盈利的行列。1999年,他和幾位朋友成立了長興恒燁紡織有限公司,2002年又注冊成立了浙江恒鑫紡織印染有限公司。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公司實現了三大跨躍:年銷售收入超億元,帶動周邊上千臺織機戶收入穩步上升,企業為社會提供500多個就業崗位,從一家無名企業跨入縣市重點企業、省成長型企業。
成功,總是青睞不斷進取的人。面對已經取得的成績,戴順華清醒地認識到紡織印染存在著高能耗、高排放、低利潤等問題,企業要發展就要改革創新、轉型升級。于是戴順華決定涉足生物醫藥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2009年,他收購了浙江金巴開植物制品有限公司,引領著自己的企業順利地走進了納尼亞時代。2011年,戴順華根據國家節能減排、轉型升級的政策導向,開始對原有軟、硬件進行升級,淘汰更新所有生產設備,引進ERP等管理手段,順利完成了從恒鑫世界到納尼亞時代的華麗轉型。
戴順華說:“人活在世上,應盡到孝道,懂得回報。尤其對于有責任感的人來說,應當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自創辦企業以來,戴順華的公司就提出了“真心伙伴,同創共享”的企業精神。幾年來,這八個字已經深深地鐫刻在公司每一位員工的心頭。早在2003年,公司就從企業的利潤中拿出一部分資金,成立了員工慈善基金會和員工子女教育基金會。
紅旗村是“村企心連心,共建新農村”活動的結對村,村里原有一條既狹窄又坑坑洼洼的道路。百姓的出行,村里經濟的發展都受制于這條路。面對此景,戴順華一次性為該村道路建設捐資50萬元,極大的緩解了村里修路工程資金缺口問題。
村民周應夫家里經濟條件較為困難,一時籌措不到購買設備的資金,戴順華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與他聯系,幫他墊付了這筆啟動資金。“要是虧本算我戴順華的,賺錢是你們的。”能喊出這樣的話,足見戴順華的真心誠意和對于前景的自信。
“致富思源不忘本,回饋社會多報恩。”他用自己的滿腔熱忱踐行著這一句話。近幾年來,戴順華就農村建設、養老院、學校、貧困學生、困難戶、生病員工、各類災害的捐助累計達602萬元。
作為省政協委員和民建會員,戴順華深感肩上責任重大。他常深入田間地頭,關心民瘼,為百姓冷暖奔走疾呼,盡可能地把群眾的意愿與智慧轉化為提案和信息,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依據。特別是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傳統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等都是他一直以來關注的焦點,年年都會撰寫與此相關的提案,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