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去年6月底,我帶領技術人員輾轉2500公里,來到吉林延邊龍井市老頭溝鎮查看浙東大白鵝種鵝養殖基地建設情況,并對農戶做養殖指導。
據聯誼報 2020年7月2日,我從延邊飛抵寧波,回到家時已經夜色深沉。這是我第四次去延邊,為的還是那邊的一群白鵝。
象山縣是浙東白鵝的主產區之一,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獲地理標志產品保護。龍井市是象山的對口幫扶地區,白鵝養殖是象山與龍井的對口援建項目之一,采用基地加農戶養殖的方式帶動脫貧。在寧波駐延邊扶貧工作隊的努力下,項目首批落地龍井市老頭溝鎮。
我第一次到延邊是利用年休假自費去的,當時主要是護送免費提供的鵝苗。一到那里,我就忙著向養殖戶傳授經驗、檢查養殖環境,幫助他們解決了室內甲醛、溫度調控、圈養密度等一系列問題。
3年來,象山白鵝在東北地區的反季節繁殖工作不斷推進。首批運過去的500羽鵝苗試養成功后,第二年我們又運去了6000羽鵝苗,2020年第一批就運過去8000羽,每一次我都充當“伴娘”,護送鵝苗“遠嫁”,并手把手為當地貧困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
去年,有養殖戶向我們反映不少大白鵝患上痛風病,此前在象山本地養殖大白鵝從未發現這一病癥,后經我們雙方幾十次的“線上+線下”診療,發現病因在于飼料里蛋白質含量過高,這才對癥下藥解決了難題。因為氣候適合、飼料充足、技術支持、銷售無憂,延邊當地的困難戶慢慢開始受惠于這個重在造血的扶貧項目。
鄉村振興要看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多年來,我始終牢記政協委員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初心,走基層、訪農戶,努力用小白鵝為貧困家庭帶去大希望。
2020年省兩會期間,我看到來自嵊州的省政協委員趙洪帶了一袋鴨稻米參會,他告訴我,嵊州農戶種糧以單季稻為主,如果能在稻田里養鵝,既可以肥田、減少肥料成本,又可以增加農戶收入。他是種植技術專家,我則擅長白鵝養殖,于是我們倆一拍即合達成合作意向。在雙方共同努力下,3月上旬,10000只象山鵝苗“喜嫁”嵊州。
仙居振興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此前,我曾向臺州市機關下派振興村指導員兼第一書記張新建建議,引進象山大白鵝產業,幫助農村低收入家庭盡快找到致富之路。項目落地并非一帆風順,選好養殖場地后,我們又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種種困難,3月25日,仙居江騰大白鵝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8000羽浙東白鵝“白娘子”落戶振興村,全部建成后飼養規模將達2萬羽。今后每年,這批“白娘子”預計可“生兒育女”40萬羽苗鵝,成為帶動更多低收入家庭走向小康的“希望之鵝”。
一只只白鵝就是貧困戶們富起來的“金鳳凰”。 身處新時代,我將繼續發揮農業界委員專長,把論文寫在田間欄舍,用勞模精神積極帶動身邊人,為在現代化新征程中續寫浙江“三農”工作走在前列新篇章貢獻力量。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