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浙江日報 郭勝華委員有幾個特殊的“頭銜”:有名的“提案大王”,是來杭州參加兩會“路途最遠的政協委員”,海外的“中國村村長”。郭勝華委員的老家在華僑之鄉青田,1926年他的祖父出國謀生,在法屬圭亞那開了一家鐘表店。半個世紀后,21歲的郭勝華沿著祖父和父親的足跡,遠渡重洋去了法屬圭亞那。
“我們家祖孫三代都生在國內、長在國內,后來到國外打拼。”郭勝華委員說,這一特殊的經歷,加上父親的日常教誨,讓他產生了一種濃厚的家國情懷,時刻關心著家鄉的發展。1998年,剛剛成為省政協委員的他就提交了8份提案,其中關于灘坑電站立項是他的首份提案。
當政協委員這些年來,郭勝華委員最滿意的提案,要數《關于浙江接軌上海融入長江三角洲經濟圈的戰略構想和若干對策建議》,那是他在2003年舉行的省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提交的。從這份提案中,能看出郭勝華委員參政議政的風格:善于學習和思考,有著寬廣的國際視野,以及在海外創業過程中歷練出來的敏銳眼光、準確判斷。
這份提案的產生,源自他每天兩個小時的閱讀習慣。“當時,我正在讀區域經濟研究專家、法國人佩魯的‘黑洞’理論。有一些商界和學術圈的朋友,覺得上海就是一個‘黑洞’,可能會吸走浙江的資源,導致浙江經濟弱化。這些觀點給我很大觸動,其實我也像一個‘黑洞’,那些跟我出國的村民就是被我‘吸走’的,但我們相互幫助、支持,最后大家都致富了。從這里我感悟到,主動接軌上海、積極開展合作,對浙江來說會利大于弊。”
為驗證這個想法,他與來自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河南大學等高校的多名專家、學者,組成“智囊團”,在江浙滬多地調研、反復論證,最終形成了這份提案。提案受到了省里的重視。
說起郭勝華委員的履職勁頭,許多人由衷贊嘆。每次回浙江開會,他從圭亞那飛巴黎,然后轉機飛上海,再趕往杭州,得乘一天一夜飛機、飛越半個地球,是路程最遠的一位政協委員。盡管旅途漫長,但20年來他從未缺席會議,即使現在年過花甲,仍每次都提早幾天來到杭州,不忘初心,履職盡責。
“無論你走得多遠,你的心總和我連在一起;無論黃昏時樹的倒影有多長,它總是和樹根連在一起。”郭勝華委員背誦泰戈爾的這首詩,充滿深情地說:“履職,永遠在路上;家鄉,永遠在心里。”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