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浙江日報 10月21日,何梁何利基金2016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杭州師范大學教授、研究員、醫學實驗中心主任謝恬榮獲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評選委員會認為,謝恬教授團隊成功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癌新藥——欖香烯脂質體,研發瀕危珍稀中藥材石斛人工繁育栽培技術并實現產業化推廣,對醫藥產業尤其是中藥產業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何梁何利基金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民間科技獎勵基金,下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進步獎和創新獎,有“中國的諾貝爾獎”之稱。
謝恬教授此次獲獎的項目是用現代西藥及生物制藥方法提取分離中藥的高效低毒抗癌活性成分,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科研成果。
“西醫傳統的化療手段,雖然能殺滅腫瘤細胞,但也會對人體正常細胞及器官造成損害。而傳統中醫治療癌癥時往往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同樣會對人體正常細胞造成傷害。”謝恬說,上世紀80年代末,他讀研究生期間,就開始考慮將中西醫結合、醫學與藥學結合、實驗與臨床結合、研究與產業化結合,研發一種既能殺死癌細胞又不傷害正常細胞的抗癌新藥。
為了能在上萬種中藥里找到高效低毒的抗癌中藥,謝恬不斷請教名老中醫、查找文獻并開展臨床實踐,以中醫治則中的“消瘀散結、祛邪扶正”為切入點,在姜科植物中進行大量實驗。最終,他在中藥材“浙八味”(指白術、白芍、浙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參、麥冬、溫郁金)之一的溫郁金(溫莪術)揮發油中發現了欖香烯。細胞及動物實驗研究證實欖香烯對肺癌、肝癌、腦瘤、食道癌、胃癌、腸癌、胰腺癌、骨轉移癌及婦科腫瘤抗癌效果好,毒副作用輕微。
但發現一種抗癌活性成分,到患者可以真正使用這種成分治療癌癥,這之間的道路還非常漫長。別的不說,光是把欖香烯做成膠囊還是注射液,就讓研發團隊犯了難。“起先我們想做成水針,但欖香烯不溶于水,除非我們加入大量有毒性的輔料增溶劑。”謝恬說。
眼看研發似乎已經進入“死胡同”,一種名叫脂質體的新制劑進入研發團隊視線。如今的我們已經知道,脂質體就是人造類細胞膜結構,因為原料是可以用來做豆腐的大豆磷脂、魚肉中含有的膽固醇,對人體安全無害。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脂質體在全球范圍都從來沒有人實現過產業化生產。當時尚且年輕的謝恬帶領著同樣年輕的團隊踏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只要聽說哪個制藥設備廠有能力試制脂質體,無論國內外,都會去請教。”謝恬回憶。
上世紀90年代初期,謝恬教授團隊設計建成了全球首條脂質體靶向制劑產業化生產線,首次把第四代藥物制劑的代表脂質體運用于中藥并成功產業化。“我們把脂質體做成粒徑100納米的圓球形外殼,里面包裹著從中藥溫郁金(溫莪術)提取的高效低毒的抗癌活性成分欖香烯。”謝恬說,脂質體屬于天然親癌細胞,當脂質體富集在癌細胞周圍,進入癌細胞后,欖香烯就會“跑出來”消滅癌細胞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等國內多家醫院臨床研究證明,欖香烯脂質體對肺癌、肝癌、腦瘤等多種癌癥療效顯著。以骨轉移癌為例,單用欖香烯乳注射液治療骨轉移癌173例,有效率為63.58%,而放療組治療骨轉移癌168例,有效率為42.26%。
因為以中藥為原料,欖香烯脂質體比其他治療癌癥的進口藥物價格大幅降低。藥物上市至今,已使國內外70多萬名癌癥患者受益。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