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4年09月12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董慧明 字號:[
大][
中][
小]
省委、省政府推出“五水共治”重大舉措之后,德國歸來博士、舟山市政協常委、浙江達人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陸效軍搶抓機遇,將自主研發的“介質復合型人工濕地”技術運用到農村污水生態處理上,并在舟山乃至全省廣大農村地區開展大規模推廣應用,以實際行動奉獻在“五水共治”第一線。
據介紹,人工濕地技術上世紀60年代起源于德國,由德國Seidel博士研發成功,1974年世界第一個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在西德建成,隨后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得到迅速發展。但不同地理、環境等因素,他們的科研技術并不適合中國。2003年,陸效軍回到國內,幫助德國環保公司尋找有環保需求的國內企業。這份工作讓他對國內環保產業有了初步了解,并準確找到了空白點——“人工濕地”。不過,他并沒有馬上成立公司,而是自己建中試基地(進行中間性試驗的專業試驗基地),花了兩年多時間,把在德國學到的技術加以二次創新,并取得了成功。
2003年,陸效軍著手建設的第一個污水處理項目位于舟山市定海六中。這個學校約有1500名師生,每日需要處理的生活污水約120噸。陸效軍在該校操場的一側建立了一個1000平方米的人工濕地,其中種植菖蒲、美人蕉和蘆葦等植物。每天,學校的生活污水通過水泵提升到污水管道流進這片濕地,經過多層生長介質層流到底層。在此過程中,污水中污染物被逐步分解,最后由底層集水管導出。導出的水可以澆灌綠地以及洗車、沖洗廁所等。盡管這個項目只是一次嘗試,但讓陸效軍沒想到的是,處理后的水清澈透亮。如今,這片濕地已經成為該校的一景,同時也成為舟山市的環保科普基地。
繼定海六中項目完成后,陸效軍又先后完成了艾博生物技術(杭州)有限公司景觀水處理、上海洋山深水港污水處理以及海關檢查站污水處理等項目。陸效軍說,“介質復合型人工濕地”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關鍵在于合理考慮了5個因素,即濕地植物搭配、介質層配比、介質粒徑混合度配比、水體流量控制以及污水或景觀水在人工濕地的停留時間,而這些數據的獲得,必須通過實實在在的項目來積累,這也正是這幾年來他兩次研發的核心內容。目前,在華東地區,陸效軍篩選出了菖蒲、美人蕉、旱傘草、水蔥、燈芯草、蘆荻等植物用于濕地種植。
如今陸效軍的“介質復合型人工濕地”已經在業界頗有名氣,并成為全省污水處理考察的熱門去處。在今年5月初召開的浙江省僑聯成立50周年紀念活動上,陸效軍捐贈了11套自主研發的“介質復合型人工濕地污水生態處理系統”設備,用于“五水共治”工作。省僑聯在全省11個市選取11個村(居)建設農村污水治理示范點。
談及下步打算時,陸效軍表示,“達人環保”將充分發揮自身特長,扎根海島,把舟山的治水實踐變成浙江的治水經驗,有效推動“五水共治”,為“兩美”浙江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