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4年02月13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張丹丹 字號:[
大][
中][
小]
我從1993年擔任政協委員至今,已是五屆老委員了。政協委員不光是一種榮譽和地位,更是一種責任和義務。從1974年參加工作至今40多年,一直從事農業方面的工作。諸暨地處浙中,是個傳統的農業大市。我一直告訴自己,一定要做好廣大農民的代言人,盡自己所能為他們發聲。
在政協這么多年,各類有關農業的活動,如視察、座談、調研等,我從未缺席過一次。即使有時候接到通知時身在外地,也會想盡一切辦法趕回來。參加政協活動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機會,委員們來自各行各業,階層不同目標同,界別不同理想同,利益不同大局同,意見不同責任同。通過交流,很多問題往往會迎刃而解。
敢說話、早說話、說真話,是我這些年為自己定下的工作準則。每一次調研,我都會注意傾聽群眾意見,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我先后提交過《保護東白湖水質安全》、《重視蔬菜基地建設》、《發展油茶產業,加快推進山區經濟建設》、《發展香榧產業要注意地域的適應性》等65件提案,其中有64件被評為優秀提案,反映的很多問題基本上得到了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由于工作中時常會與農民接觸,看著山區農民的生活那么艱苦,我一直覺得很憂心。如何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加快山區發展和農民增收步伐?為此我作了多次調研和分析,2004年,在諸暨市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上,我作了題為《幫助山區農民增收是一項利國富民的大事》的發言,提出解決山區農民的增收問題,既要合理調整內部結構,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勞動者素質,又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使農副產品加工業成為農民與市場連接的紐帶、帶動山區農民增收的龍頭,通過培育龍頭企業來帶動特色產業,同時,利用專業合作社和協會等形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逐步走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化經營路子。
我的發言獲得了大會認同,隨后,該發言稿被《人民日報》列入關于“三個代表”理論與實踐的文獻中。2007年,諸暨市委市政府出臺的《關于加快陳璜等地區發展的政策意見》中,也吸收了我的很多建議。
身為政協委員,應該起而踐行,不能僅僅只是說說話。2006年,緣于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悉日本市場上番薯藤需求量很大。番薯藤要是能賣錢,那我們山區那些農民可是能增加不少收入??!因為加工工藝跟茶葉有些相似,于是,我馬上在市出口茶廠開始試制,一個星期內就把樣品送到了客商手中。番薯藤經過切碎、蒸熟、烘干、炒干等工序,成品含水量控制在4%以下,外觀呈墨綠色,放在嘴里嚼嚼,既具清香氣又微含甜味。這位客商非常滿意,跟我說:“番薯藤里維生素D的含量比其他綠色食品高,日本人很喜歡將番薯藤粉末拌飯吃?!?/span>
于是,我們決定大量生產。當我們以每公斤0.4元的價錢向農民收購番薯藤時,他們都開心得不敢相信,要知道當時,一公斤番薯最多也只能賣1元錢。按一畝地可采摘4000多公斤番薯藤計算,每畝地農民可多賺1600元,后來連附近浬浦鎮的農民都成車地把番薯藤往我們這里送。
2009年,根據民盟諸暨總支的安排,我參與了諸暨市基層農技人員的調查,執筆撰寫調研報告,并在諸暨市政協十二屆四次全會上發言,被市委市政府采納后,出臺了諸暨市基層農技組織“三位一體”體制及相關政策。
2010年,我提交的提案《關于提升我市蔬菜產業發展建議》被諸暨市政協列為當年重點課題,由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民盟諸暨總支、農工諸暨市委組成聯合調查組,深入基層調研,走訪了7個鎮鄉、12個蔬菜專業戶,又聽取了農林、財稅、科技等有關部門的意見,由我執筆完成了調研報告《諸暨市蔬菜產業發展及建議》。隨后,諸暨市政協召開了蔬菜產業發展專題議政會,市政府也很快出臺了“關于加快我市蔬菜產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蔬菜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從原先的150萬元增加到了1800萬元,農民享受政府補貼的門檻也降低了。這是把政治協商納入黨委政府決策程序的一次實踐和政協履行協商職能的新嘗試。
我畢業于紹興農校茶葉專業班,從事茶產業這么多年,對茶農有著濃厚的感情,除了撰寫提案之外,這些年我又陸續通過社情民意的形式為諸暨茶產業的發展和茶農增收提了很多意見建議,如《提升發展茶產業需要憂深思遠》、《茶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有接地氣的政策》、《茶類結構調整要注重因地制宜》等。
如今,我已到了快退休的年齡,但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要在政協委員這個位置上一天,我就要不辱使命做好代言人。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