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近二十年來世界上建造量最大的國家,但在住浙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王澍眼中,高質量的城鄉建筑作品并不多。
當前,追逐流行、崇洋媚外的作品太多,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的現象特別普遍。“即使近年開始流行的所謂新中式建筑,幾乎就是裝修,實際上類似一種舞臺布景,非常淺表。此外,復制與模仿現象泛濫,真正有深度的探索作品太少。” 王澍表示。
建筑藝術、建筑文化是最能體現綜合文化實力的,也是文化軟實力的載體。中國發展到今天,經濟總量已經是世界第二,更需要相應程度的文化軟實力的配合。今年全國兩會,王澍提交了關于支持浙江破題高質量傳承、轉化與創新,營造中國現代建筑文化示范區的建議。
王澍表示,中國建筑最偉大的傳統在于其因地制宜、自然用材、真實建造,是真正可持續的建筑體系。中國并不是沒有世界級水平的建筑師,中國缺的是能基于自我文化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建筑師,缺的是能夠用現代視野深度傳承中國傳統的原創性建筑語言的代表性作品。
但稀缺并不代表沒有。去年8月開館迎客的杭州國家版本館,其現代宋韻的理念深入人心,獲得專業好評和普遍認可。“建筑藝術發展到今天,從創新理念、方案設計、施工設計、現場管理、建筑材料、基本技術到施工能力,綜合各個方面都已經具備了建造高水平精品的能力。”王澍說。
王澍也注意到,過去,中國的大量建筑設計院被房地產設計業務深度捆綁,建筑文化的深度思考嚴重缺乏;城市大型公共建筑要么交給了外國建筑師,要么就被國內大型設計院壟斷,有創作與創新活力的青年建筑師基本被擋在門檻之外。此外,一味求快的風氣、滯后的設計標準,以及背離市場的過低的施工定額,都導致“差不多就行了”意識的蔓延。
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于2021年被《紐約時報》評選為“二戰以來最重要的25個建筑”之一;文里·松陽三廟文化交流中心獲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年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創新項目獎……在王澍看來,這也說明中國建筑現代創新的探索已經獲得了國際認可。越來越多的中國現代建筑實驗發生在浙江,已經形成某種集聚現象。
這樣的作品出自浙江并非偶然,王澍認為,“浙江敢于開放、地域經濟發達、民間力量興盛、文化底蘊深厚,且以獨立建筑師事務所、小型中青年建筑師工作室為創作主體,是中國現代建筑文化的理想實驗地。”
王澍建議,匹配中國現代建筑高質量發展,要改革行業制度,明確樹立建筑的藝術地位:要給予建筑師作為創作主體的地位;要從方案創作的角度釋放青年建筑師的創作活力;還要建立真正鼓勵中國式建筑原創性的評價機制。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