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近日
永康市政協委員
國家級技能大師
程志芳
又一次登上了
央視《探索發現》欄目
一次次的錘打、鏨刻
在程志芳的手中
金銀(雪花銀)等
我國傳統的金屬材料
變成了一件件精巧別致的器物
委員名片
程志芳,永康市政協委員,民盟永康市總支副主委,永康市掌聲工坊創始人。國家級技能大師、浙江省首席技師、首屆金華“八婺工匠”、首屆“永康十大匠人”。
接下來
一起走進
程志芳的“銀壺世界”
“叮叮叮……當當當……”伴著富有節奏感的敲打聲,一塊銀錠在程志芳的手工敲打下,慢慢延展成一塊銀板,再通過淬煉、錘打、鏨刻、打磨、拋光等各道工序,一把兼具實用性和美觀性的手工銀壺逐漸成型……這看似簡單的過程,真正上手卻十分不容易。
你知道打造一把純手工的銀壺,需要多少錘?
一塊銀錠,一個人要花上一整個月慢慢雕琢;一把銀壺,則要敲打40多萬次才能成型……
“中國五金之都”永康是遠近聞名的百工之鄉,五金產業源遠流長。“永康工匠走四方,府府縣縣不離康”這是千百年來永康匠人的真實寫照,而程志芳就出自于這樣的工匠世家。“我的童年就是在叮叮當當的敲打聲中度過的。”
1999年,程志芳下定決心創辦掌聲工坊,開始靜下心來研制手工銀壺技藝。他遠赴日本,尋找制壺匠人,虛心學習請教。天然的拙,加上匠心的巧,永康銀雕這一美好事業在他手下終于迸發出了新的生命力。
在掌聲工坊藝術館里,陳列著不計其數的手工銀壺。其中一把復古銀壺擺在中間位置,這是程志芳成功打造的第一把壺,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先后做壞了近百把壺坯,才終于做出了精細的一塊造銀壺。
所謂一塊造銀壺,即壺嘴也由壺身的銀片敲打而成,無需焊接。“這種壺講究的是一氣呵成,所以,每一次的敲打都需要百分之百的專注與投入。”
這把九龍壺,是程志芳制作銀壺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創新點。它耗時3個多月,光鏨刻就耗費了1個多月。九龍壺在傳承老一輩技藝的同時,加入了新的創作手法,融合了現代的審美觀,在平雕基礎上,創新了疊雕、鏤空雕等鏨刻手法,使其惟妙惟肖、百看不厭。
“你別看這只是一點點小小的改變,但卻是鏨刻過程中最難攻克的一筆。”程志芳說,因為手工銀壺壺身厚度僅1.2毫米,經過反復敲打后,其厚度僅剩0.7毫米,所以鏨刻過程中得極其小心,否則一鏨即破,所有的努力就會白費。
此外,他還獨創出“銅包銀”“鐵包銀”等樣式,更創新打造出一把融合金、銀、銅、鐵、錫等五金元素的“五金之光”手工銀壺。
“一錘一錘敲打出來的銀壺,有匠人的手溫,有匠人的心血,這樣的銀壺才有生命力。”20多年來,程志芳始終秉承著難能可貴的匠心,細心雕琢作品,容不得“將就”二字。
近幾年,程志芳不斷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有機結合,把實用五金向工藝五金、藝術五金發展。
2019年,程志芳領銜的“技能大師工作室”被授予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這也是迄今為止永康首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這把銀壺是八婺農耕文化的一個創意,四面雕刻的是春耕、夏作、秋收、冬樂,代表一年四季,壺鈕雕刻的是金華土特產‘佛手’。” 程志芳手上的這把銀壺名為“五谷豐登”,展現的是浙中地區的勞作場景。“我許多作品的靈感都來自八婺文化。”
近日,“壺韻——程志芳銀雕作品展” 亮相金華博物館,此次共展出66件作品,《宋韻盛世壺》《永康銀火鍋》《荷氣滿堂》……千種造型,精準雕刻出八婺時光。
這是程志芳第一次攜作品到金華展出,他希望讓更多人感受永康五金與八婺文化、生活的融合度,感受八婺的同心力。
《清明上河圖》
手工銀壺
程志芳與他的工匠團隊歷經兩個多月時間,將《清明上河圖》搬到了手工銀壺上。這把銀壺壺身滿鏨著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場景、城內街市等內容,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一氣呵成。壺身上所鏨刻的景物,大至蜿蜒的河流、茂盛的樹木、河上的拱橋,小到舟車里的人物、各色攤販、市招招牌,絲毫不失。整個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組織得錯落有致,同時又不失情趣。
《百鳥朝鳳》
手工銀壺
“百鳥朝鳳”整體呈銀灰色,壺嘴、壺蓋紐部位采用鎏金工藝。細看壺身,上面刻有鳳凰、喜鵲、仙鶴、孔雀等圖案,姿態優美,栩栩如生。這上面光喜鵲就有40多只,每只神態都不一樣。銀壺制作過程中最難的部位就是壺嘴,程志芳在設計時引入了“孔雀開屏”造型,壺嘴為孔雀頭部,展開的雀屏向后自然延伸,并與整個壺身巧妙融合在一起。
如今,程志芳是地地道道的大忙人,但無論每個月有多忙碌,前往學校講學已經成為他的固定行程。“我不僅僅是永康匠人的代表,更是永康工藝五金行業發展的推動者、品質永康建設的踐行者。”每次去學校,程志芳都會帶著自己的銀壺給學生們展示,講訴銀壺上的文化典故、蘊含其中的工藝技巧,以及永康匠人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作為一名匠人,我要把中國傳統文化和永康古老的五金文化孜孜不倦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讓年輕人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把永康銀壺打造成中國銀壺、世界銀壺。”“叮當叮當”的敲打聲中,是程志芳的滿腔初心和憧憬……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