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來了!來了!
浙江政協系統
第二屆“最美政協人”
閃亮登場了
“同心苑”一一為你
介紹他們的
履職風采
今天登場的是
孫建龍
孫建龍,湖州市政協委員、湖州吳興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社長,曾獲2017年全國“三農”人物、2019年浙江省優秀種糧大戶、2020年全國抗疫先進個人、2021年湖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等榮譽。
一句話感言
愛農業,懂科技,求創新,多年來,我一直致力于現代農業生產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引進和推廣,探索鄉村振興新思路,用“一粒米”帶動一鄉人增收致富,樹立起政協委員和“糧二代”的新樣子。
——孫建龍
螺旋槳嗡嗡轉動,植保無人機掠過麥田,飛抵之處水霧彌漫,百畝麥田的施肥任務很快完成。
眼下正值培育冬小麥壯苗、施肥管理的關鍵時節,但在湖州市吳興區八里店鎮尹家圩村的麥田上,卻全然不見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
原來,“從天上飛的無人機,到地上跑的‘大鐵牛’,我們現在基本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跟隨“85后”新農人孫建龍一起走進尹家圩糧油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一臺臺拖拉機、旋耕機、播種機、拋秧機依次排開,各式農機有90多臺。
出生于傳統農民家庭的孫建龍18歲時,就做起了拖拉機副手,接過父親“種糧大戶”的接力棒。第二年,他創辦了合作社,開始專業從事糧食生產工作。“2008年開始的時候只有100多畝地,到現在已經擴大到5000多畝了。”孫建龍自豪地說。
和老一輩不同的是,作為一名新農人,孫建龍致力于科技強農,積極探索實踐現代農業新模式、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和推廣。
“一架無人機一天可以噴藥400畝,這可比得上100個人一天的勞動力。”孫建龍說,現在流轉的土地越來越多,合作社常年雇傭的工人卻越來越少。
“機器換人”僅僅只是其中之一,孫建龍還在實踐中自創了不少糧食生產新技術。比如農機“點播技術”,使原本水稻育秧每畝3.5公斤的用種量降到1公斤左右,既控制了生產成本,又提升了效益。
此外,孫建龍每年還跟省農科院、浙江大學、湖州農業科學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水稻試驗田項目。“我們每年從近百個品種中選取最高品質的稻谷,加工出優質的大米。”
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承接了500多個試驗品種,其中一塊試驗田畝產達到900公斤,獲得湖州市百畝高產示范競賽冠軍。
據統計,合作社5000多畝農田年產糧3000噸,收入近1500萬元,累計發展1300多戶農戶加入了合作社。
提到自己的兒子,孫建龍的父親孫梅金說:“他現在曬得很黑了,真像個農民。兒子接我的班,做得比我好,我很開心!”
致富不忘眾鄉親,2011年,孫建龍推出“米票制”,農戶可憑票隨時向合作社領取大米,也可折價提取現金。這一創新舉措,讓1400多戶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增收增效。
2018年,孫建龍創建了尹農眾創田園,采取“創客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訂單農業發展模式,推動糧食標準化生產。每年合作社和種糧大戶簽訂稻谷訂單3000多噸,帶動規模種糧主體100多戶,帶領周邊3000多農戶致富增收。此外,他還為周邊鄉鎮村的貧困農戶提供免費烘干服務,每年承擔近5000畝散戶的稻谷烘干。
如果說田野給了孫建龍施展才干的舞臺,那么政協委員的身份則給了他履職擔當的平臺。
2017年,孫建龍成為湖州市政協委員后,為了更好地為農業、農民發聲,經常組織并參與“三農”相關的課題調研,撰寫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并多次獲得省、市領導批示,相關意見建議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采納。“為小微農戶解憂幫困,為現代農業發展盡力!”這就是孫建龍多年來的履職信念。
良田陌上,累累碩果。“要做新時代的‘莊稼漢’,開啟智慧農業新篇章!”談及未來,孫建龍目光堅定,信心十足。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