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在紹興諸暨
有一位“甘薯哥”
他帶領農戶們改進技術
大大提高畝產
種出的番薯一個就有58斤
如今
他又搖身一變成為“香榧哥”
帶領農戶尋找致富新路子
一起來認識他
諸暨市政協常委
馮永才
委員名片
馮永才,諸暨市政協常委,農工黨黨員,林木種苗高級技師,綠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諸暨市綠康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浙江省勞動模范、浙江省首席技師、浙江省青年致富帶頭人、浙江工匠等榮譽稱號。
諸暨有個“甘薯哥”
提到馮永才,許多江浙一帶的農民都會由衷地豎起大拇指,并且親切地叫他一聲“甘薯哥”。
2005年,馮永才帶著水果和甘薯片,參加浙江省農業博覽會,沒想到消費者對水果不感興趣,卻把甘薯片搶購一空。他從中看到了市場潛力,于是回鄉收購老百姓家里的甘薯,投身甘薯加工項目。“當時有什么就收什么,加工出來的甘薯片質量無法保證。”
為了提升產品實力,馮永才到北京請來甘薯專家,從國家甘薯研究中心等地引進20多個優良品種,經過3年多的不斷引進試驗種植,才選定了梅營4號等幾個品種作為甘薯加工型專用品種。
品種選出來了,可推廣種植卻遭遇了難題。“農戶們依照老一輩傳下來的種植方法種甘薯,不愿意接受我們教的科學培植方法,更不愿意種梅營4號。”
為了讓農戶接受新的種植方式,馮永才采取對比法,邀請了幾戶農戶試種。第一年,邀請戶的畝產就達到了五六千斤,而其他農戶的畝產還是兩三千斤。優良品種這才得以被廣大農戶接受。
“甘薯的種植時間要在地溫達到15度以上,并不是越早越好。”“甘薯藤翻一次,產量必然降低10%。”馮永才和他的團隊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規范甘薯種植技術,編寫了《甘薯栽培技術規程》,還花了三年時間對農戶進行甘薯種植技術的免費系統培訓,300多名薯農因此獲得農民技術職稱。
為進一步提高大家科學種植的積極性,馮永才的公司從2011年開始組織甘薯擂臺賽,通過評比,設立了質量最好、畝產最高、單個最大的三個一等獎,各發獎金1000元。這樣一來,老百姓的參與度以及和企業的融合度都大大提高了。
“東和鄉上步溪村的蔡君國種出了單個重達58斤的大番薯,浬浦盤山自然村的李愷種出的單株番薯達172斤!”一說起這些,馮永才臉上是滿滿的成就感。
香榧不只是干果
“在我家鄉諸暨,香榧是主要農林特產之一,更是不少山區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馮永才說,諸暨的香榧產量占了全國總產量的60%左右。
近年來,香榧產業多以種植或簡單加工成干果的前半段經營為主,產品附加值低,價格受產量波動影響較大,效益增加不明顯。雖然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對香榧深加工領域已有探索與實踐,但由于研發投入不足、人才短缺,導致產業發展后勁不足,香榧產品的深度開發并沒有實質性進展。
如何才能使香榧產業像甘薯產業一樣,真正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這是馮永才一直以來的心結。
或許是緣分使然,2019年10月,在參加結對扶貧的路上,馮永才遇到了浙江省農科院教授沈國新。“我也在研究香榧深加工的課題,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實驗成果呢!”沒想到,沈國新研究的正是香榧產業,兩人一拍即合。
回到諸暨后,馮永才立馬帶領團隊骨干對香榧產業進行了一番更為詳細的實地調研,最終與沈國新的團隊達成合作意向。
2020年4月,馮永才籌建了一家集香榧專用品種選育、產業基地建設、精深加工、銷售以及科研開發于一體的科技型技術企業。“去年12月,我們的主打產品香榧油已經順利投產。”馮永才說,香榧中的金松酸對老年癡呆癥有特殊療效,把香榧加工成香榧油,既有利于保存,也方便人們食用。
“要生產出讓老百姓吃得起的香榧油!”研發前,馮永才格外強調這一點。“之前別的企業也生產過香榧油,但每斤油的價格高達2000多元,普通老百姓哪能吃得起。”
正是考慮到這一點,馮永才想到了系統性開發。“香榧通過先進工藝物理冷榨后,其營養成份并沒有被破壞,我們把榨油后的榧肉開發成香榧食品等系列產品,既充分利用了香榧的營養價值,又大大降低成本。”最終,馮永才成功將香榧油原本高達數千元每斤的價格壓至600元以內。
尋“香”不止于此
香榧果實有一層假種皮,俗稱“青皮”,一直以來,這都是讓人頭痛不已的存在。因為找不到合理的利用途徑,過去的青皮只能被當成垃圾隨意丟棄,到了香榧采摘時期,路邊、河邊堆積了大量來不及清理的青皮,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青皮中含有大量的珍貴活性物質。”馮永才的研發團隊以青皮為原材料,相繼開發生產了香榧精油、香榧精油皂等系列產品。“這些產品不僅具有抗菌消炎、滋潤肌膚、延緩衰老等美容護膚功效,同時對白紋伊蚊也有明顯的驅避效果。”香榧精油作為純天然的高檔香料和芳香物質,一直是國際化妝品市場的急需產品。
目前,在馮永才的帶領下,公司創新研發團隊仍在不斷探索中,除了發現香榧及其假種皮可食用、可提取芳香油外,還發現了有可用于消炎、抗病毒、抗癌藥的功效因子成份。“關于香榧還有更多創新功效有待于我們去探索與挖掘。”馮永才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小小香榧照亮更多山村群眾的共富路。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