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浙江省委文化工作會議提出
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
打造以宋韻文化為代表的
浙江歷史文化金名片
宋韻文化美在哪里
如何感受宋韻文化之美
國慶假期
“同心苑”特別推出
“我眼中的宋韻之美”
約請浙江各地
對宋韻文化有獨到見解
和深入研究的政協委員
從不同視角
品味
風雅“宋”
今天一起來品味
南潯區政協委員
中國筆都畫院院長
孫育良
眼中的湖筆翰墨情
委員名片
孫育良 ,湖州市南潯區政協委員、中國筆都畫院院長。
一部書畫史,半部在湖州。
一支湖筆,半部中國書畫史。
才人輩出的地方何其多,而湖州就包攬了半部書畫史,原因是一桿小小的湖筆。
談起“宋韻文化”,讓我不得不想起善璉湖筆——中國傳統書畫工藝品之一,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素有毛穎之技甲天下之稱。湖州善璉鎮是湖筆的發源地。
據《湖州府志》載:“湖州出筆,工遍海內,制筆者皆湖州人,其地名善璉村。”在這里,人們將蒙恬奉為筆祖。據說,在毛筆制作工藝方面,戰國時用兔毛,筆頭扎在筆桿外面。自秦代后,筆毛開始納入竹管內,在制筆的材料上亦作了改進,在用兔毛的同時,大量地采用了鹿毛和羊毛兩種硬度不同的毛制作筆頭,使之剛柔相濟,便于書寫。據傳這種改進就是蒙恬首創的。
南宋時期由于時局動蕩,徽州的筆工們紛紛逃難杭州,當時的杭州是全國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中心,這使得離杭州距離較近的湖州吸引了大批筆工的到來。漸漸的,湖州的筆業開始興盛起來,自此,“湖筆時代”正式開啟,湖筆文化成為了“宋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善璉湖筆制作工藝精細而復雜,一支真正的湖筆,從選料到成品,要經過120多道工序,大體上分為水盆工和旱作工兩部分。
做水盆工時,筆工們各守在一個水盆旁,把千萬根毛放入水中,精練細理,再按筆頭鋒穎長短加以分類,這便是“齊毫”,之后從中剔除斷頭的、無鋒的、曲而不直的、扁而不圓的雜毛,然后再按毛的軟硬性能進行筆頭“造型”,做成半成品。
旱作工要經過扎頭、裝筆、擇筆、刻字等工序,最后制成成品。其擇筆是難度較大的一項工藝,筆工左手握筆,右手拿一小刀修削筆頭,修去筆頭中的劣毛和表層的雜毛,使筆和鋒穎圓潤,達到湖筆尖、齊、圓、健的要求。
湖筆之美在于“三義”“四德”。“三義”指制作工序“精”、選材選料“純”、筆的外觀“美”。“四德”則指筆鋒銳尖不開叉;筆頭飽滿濃厚,吐墨均勻;用筆圓轉如意,揮掃自如;使用起來健勁耐用,不脫散敗。
湖筆有軟毫、硬毫之分,正如人的性格有剛柔之異一樣。羊毫、雞毫屬軟毫,狼毫、紫毫屬硬毫,兼毫則兼有軟毫和硬毫的特性。湖筆憑著自己優秀的品性,成為中國傳統書寫文化中的佼佼者。
從宋代開始,中國文人通過一支湖筆,在世界上創造了奇異而精湛的神話,建立了一個獨特的文化國度和精神家園。從達官貴人到平民百姓,人們通過千百年的尋覓,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互聯網”,通過筆墨紙硯,聯通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
古來今時,多少人曾追尋著湖筆的蹤跡游走湖州,一支小小的湖筆成為湖州文化的典型代表。湖筆,不僅是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的一朵奇葩,更是“宋韻文化”在湖州的投影。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