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浙江省委文化工作會議提出
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
打造以宋韻文化為代表的
浙江歷史文化金名片
宋韻文化美在哪里
如何感受宋韻文化之美
國慶假期
“同心苑”特別推出
“我眼中的宋韻之美”
約請浙江各地
對宋韻文化有獨到見解
和深入研究的政協委員
從不同視角
品味
風雅“宋”
今天一起和
寧波市、鄞州區政協委員
寧波非遺政協委員會客廳
牽頭委員
陳明偉
品味南宋石碑拓下的瑰麗藝術
陳明偉,寧波市、鄞州區政協委員,寧波非遺政協委員會客廳牽頭委員,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寧波市紫林坊藝術館館長。
碑刻,不僅是書法的承載,也是歷史以及文化精神的凝結,散落在鄞州各地的碑刻,如珍珠遍野,穿越時空,訴說著這片土地的傳奇。
鄞州的宋碑,特別是南宋的碑刻數量較多,而且無論從書碑者、刻碑者來看,其整體檔次較高,從全國角度來看,也是一大特色。
著名的宋碑,一塊是阿育王寺《宸奎閣碑銘》,為宋代著名文人蘇軾撰并書,也是蘇軾傳世最正規的一方楷書碑,他還直接參與了碑刻樣式的設計,全文記敘了懷璉禪師入京城與皇帝探討佛法,在阿育王寺終老的經過。
據李本侹考證,《宸奎閣碑銘》初次刊刻,是在蘇軾撰文的同一年,很可惜在歷經十余年后,在“元祐黨禁”時期被毀。“那個時期,存于各地蘇軾的多塊楷書大碑被毀。”國內至今也沒有發現此碑宋代的拓片,但在日本宮內廳圖書寮收藏有一張《宸奎閣碑銘》拓片。
著名書法家陳振濂曾說,要從學術上討論蘇軾楷書的得失,《宸奎閣碑銘》是一個最理想的研究對象。《宸奎閣碑銘》與蘇軾同類作品相比,書法筆力更顯沉著勁健,于肥腴之中彰顯筋骨,頓挫轉折之間耀現精神,被譽為蘇軾五大楷書名碑之一。在多個版本的《中國美術史》中,都將《宸奎閣碑銘》作為蘇軾楷書的代表作。
蘇軾碑刻現身阿育王寺,是鄞州宋時文化的吉光片羽,也說明鄞地對蘇軾這樣名家的吸引力。
另一塊著名宋碑,是天童寺內的《宋故宏智禪師妙光塔銘》,為狀元張孝祥所書。作為鄞州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張孝祥的狀元策、詩、字,被稱為《三絕》。宋高宗見其手跡,贊曰:“張孝祥詞翰俱美,必將名世。”
張孝祥是宋詞豪放派的代表,與鄞州另一位宋詞大家吳文英,并稱為鄞州歷史上宋詞名家之“雙璧”,他的代表作《六州歌頭》:“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展現了報效國家的壯志。
張孝祥的書法深得顏魯公用筆之三昧,清勁放逸,雄秀兼具。
如果宋碑里閃耀著藝術魅力和人文精神,那么東錢湖南宋石刻則洋溢著一個顯赫家族帶來的榮光。
文臣、武將、戰馬、猛虎、跪羊、石筍、華表柱……寂靜地散落在東錢湖畔的群山之間。這幅有著鄞地獨特辨識度的宋韻畫面,被譽為“江南兵馬俑”。
石刻群中140余座石像生為南宋時期,其余幾十座為明清石刻。
東錢湖南宋石刻以造型準確,形體動作多樣、表情生動而著稱,鮮明地再現了當時的人文景觀,填補了我國南宋時期雕刻史、美術史的空白,為考古學家追溯南宋時期人們的生活群像留下了豐富的考證線索,并因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在全國罕見,2001年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