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浙江省委文化工作會議提出
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
打造以宋韻文化為代表的
浙江歷史文化金名片
宋韻文化美在哪里
如何感受宋韻文化之美
國慶假期
“同心苑”特別推出
“我眼中的宋韻之美”
約請浙江各地
對宋韻文化有獨到見解
和深入研究的政協委員
從不同視角
品味
風雅“宋”
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
海寧市政協委員
市文化館館長
王維莎
走進源于南宋時期
至今仍保存著南宋遺韻的
海寧皮影戲
委員名片
王維莎,海寧市政協委員,市文化館館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
法國電影史學家、影評家喬治·薩杜爾在《電影通史》中,把中國皮影戲稱作電影的先驅。歐洲的電影史學家渾司樓在《人們的劇場》一書中寫道:“有聲電影的來源,不能不推中國皮影戲為開山之祖。”
皮影戲是我國古老的劇種之一,是世界文化和藝術界的瑰寶。其流行范圍極為廣泛,并形成多種多樣的流派。在浙江,海寧皮影戲獨樹一幟、聞名于世。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將歷史的年輪回推到宋代,那時候的皮影戲就已十分盛行。早期皮影戲傳播有兩個中心,一是北宋的汴京,以紙影為代表;二是南宋的臨安,以“繪革社”皮影為代表。
宋室南遷后,國家的戰略重心南移,定都臨安(杭州)。大規模的人口流入,商業迅速繁榮,市民階層的力量逐漸壯大,對民間娛樂的需求急劇增長,戲劇及各種技藝的繁榮,成了當時臨安市井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臨安城里瓦舍勾欄遍設,南宋周密所著《武林舊事》卷二《元夕》中,便記載著當時臨安城皮影戲的盛況:“或戲于小樓,以人為大影戲,兒童喧呼,終夕不絕。此類不可遽數也。”
如今的海寧市一帶在南宋時期屬臨安府鹽官縣,海寧皮影戲源于南宋時期,是宋室南遷政治波動下在江南地區播下的文化種子,是刀光劍影交錯年代里南北文化藝術交流與融合的產物,是中國皮影序列的重要分支。
皮影戲在海寧落地生根后的800年里,海寧皮影至今仍留存著“重彩繪,少雕刻”的臨安皮影“繪革”的遺風。
在唱腔上,海寧皮影戲融合了當地本土曲調,改北曲為南腔,形成以“弋陽腔”“海鹽腔”兩大聲腔為基調的古風音樂;曲調高亢、激昂,宛轉幽雅,配以笛子、嗩吶、二胡等江南絲竹,節奏明快悠揚,極富水鄉韻味。同時將唱詞和道白改成海寧方言,成為目前眾多劇種中,為數不多的還保存著南宋遺韻的劇種之一。
許多專家學者都在尋覓已成絕音的南曲,而海寧皮影中恰恰原汁原味的保存著,這無疑對研究古音南曲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海寧皮影在演出傳統劇時,必須在銀幕上設置一個固定的布景,如宋代豪門的擺式,上懸宮燈,旁設獅子一對,一副活脫脫的南宋豪府景象。這在全國的皮影劇隊中獨一無二。這也是到目前為止,還保留南宋風格的最完整最古老直觀的傳承見證。
河北師范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著名皮影戲研究專家魏力群先生,在回復海寧皮影戲老藝人沈勝標同志的信中這樣寫道:“海寧皮影戲是南宋皮影戲的直接傳流,有著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
影子本是沒有靈魂的,是光復活了影。海寧的皮影人物設計,將濃厚的江南水鄉剪紙藝術融入其中,利用光源透過皮影,使影人更接近人的膚色,表演更具真實感。
千百年來,作為深受百姓喜愛的娛樂活動,皮影戲這門古老的技藝陪伴無數人度過了歡樂的時光。繼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后,2011年底,海寧皮影戲作為中國皮影戲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皮影戲被稱為中國民間藝術的“活化石”,海寧皮影戲雖歷經社會變革、時代變遷,卻仍一直保持著本鄉本土、原汁原味的江南風格及南宋遺韻,在新時代更顯古老劇種的獨特魅力。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