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浙江省委文化工作會議提出
實施“宋韻文化傳世工程”
打造以宋韻文化為代表的
浙江歷史文化金名片
宋韻文化美在哪里
如何感受宋韻文化之美
國慶假期
“同心苑”特別推出
“我眼中的宋韻之美”
約請浙江各地
對宋韻文化有獨到見解
和深入研究的政協委員
從不同視角
品味
風雅“宋”
今天
黃巖區政協秘書長
張良
要和我們分享
800多年前的宋服之美
委員名片
張良,臺州市黃巖區政協秘書長。
2016年5月2日,臺州市黃巖區嶼頭鄉前礁村土名“大墳”的地方,一位姓楊的村民在造房子挖地基。突然,在他家宅基地里挖開的一角中,露出了一個紅色的棺槨。楊姓村民的兩個兒子一個是醫生,一個是中學老師,都很有文保意識,于是全家人商量之后當晚便向當地派出所報了案。
考古專家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并在墓室右穴發現了一塊長51厘米、寬46.5厘米、厚8厘米的墓志磚,墓志是墓主人為妻子所刻寫,銘文尾處落款“文林郎前平江府長洲縣丞趙伯澐”,確定這是一座磚槨石板頂的夫妻合葬雙穴墓,墓主趙伯澐是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趙伯澐,于是專家組決定搶救性發掘。
趙伯澐墓是繼武義徐謂禮墓和余姚史嵩之墓后,浙江近年發現的第三例較有價值的南宋墓葬,更可貴的是,趙伯澐墓是唯一未遭盜掘的墓例,也是目前我省第一個完整發掘的南宋古墓。
800多年來,這塊安息地從未被打擾,這有賴于南宋人以防腐為追求的“深埋而密閉”的葬制。放進棺木后,在棺木與墓壁之間的少許空隙處,填進去松香、糯米汁、三合土,整體“澆灌”,石板壓頂,從而保障了棺木的干燥和封閉性。
趙伯澐墓出土的五代十國至南宋的66件文物中,以絲織文物居多。
經專家初步鑒定,出土文物服飾形制豐富,涵蓋了衣、褲、襪、鞋、靴、飾品等,并且紋飾題材多樣,包含雙蝶串枝、練鵲穿花、云鶴蓮花等。同時,出土文物織物品種齊全,有絹、羅、紗、縠、綾、綿綢、刺繡等品種。
這批絲綢文物堪稱“宋服之冠”,還原了南宋趙氏宗室成員當時的禮儀性服飾及日常穿著,具有古代服裝文化的研究價值;反映了絲織、提花等古代高超的手工藝技術,體現南宋手工業的發達,具有紡織技術的研究價值;紋樣設計蘊含典型的南宋風物,如雙蝶串枝、練鵲穿花、云鶴蓮花等吉祥紋樣,還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折射出當時社會的審美取向。
自南宋始,中國的社會、經濟、絲綢生產重心南移,海上絲綢之路在對外交流中占據重要地位,浙江明州、溫州、臺州等地的對外絲綢貿易日漸興盛,趙伯澐墓出土的絲綢文物也為浙江沿海地區參與海上絲綢貿易提供新的實證。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