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1937年9月26日
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
第一座
雙層鐵路、公路兩用橋
錢塘江大橋建成通車
這座標志性建筑成為
“工匠精神”的真實寫照
2019年
杭州市將
每年的9月26日設立為
“工匠日”
這是對工匠精神的致敬
也是對“世代匠心”傳承的激勵
今天是第三個“工匠日”
一起來認識“鋼鐵裁縫”
杭州市政協委員
杭州勞模工匠政協委員會客廳
牽頭委員
葛小青
委員名片
葛小青,杭州市政協委員,杭州鍋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浙江省、杭州市首席技師。曾獲全國技術能手、浙江省杰出職工金錘獎、杭州市首屆杰出人才、杭州市勞動模范、首屆“浙江工匠”等榮譽稱號。
在浙江焊工行業,說起“鋼鐵裁縫”,很多人都知道是焊接技術的精英和領軍人——葛小青。
杭州鍋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鍋爐壓力容器,主要為城市熱力、核電、化工、冶金、石化企業發電提供熱能。其中,余熱鍋爐作為杭鍋集團的支柱產品,引進、消化、到創新的產品技術水平均達到國際先進行列。
巨大的余熱鍋爐需要不同部門的工匠一起制造、組裝。這對焊接質量有很高的要求,細微的疏漏,都會引發無可挽回的安全事故。
從事鍋爐壓力容器焊接工作27年的葛小青,以匠人之心助燃了一座又一座國之重器。
“鋼鐵裁縫”之名,由此而來。
“我從小就喜歡拆東西、拼東西,進入技校、拿起焊槍,便開始日復一日鉆研,立志要做出成就來。”1994年夏天,剛從技校畢業的葛小青被選拔進入杭州鍋爐集團。他安靜、專注地練習技藝,跑東跑西一遍遍請教工人師傅,不斷積累經驗。
1998年,中國的核電產品剛剛起步,杭鍋集團接到廣東嶺澳核電項目的訂單,甄選了一批最優秀的精兵成立項組目,葛小青名列其中。
用于核電產品的高壓加熱器材料是合金鋼,在焊接時需加熱保溫在150°C—250°C。工人必須穿上厚重的防火服,在高溫密閉的空間里連續焊接數小時,既要保持精力高度集中,又要正確把握焊接方式。
火花四濺,噪音震天,鋼鐵混雜著灼燒的氣味充斥了整個車間。
葛小青的手腳經常被燙起泡,但他為了焊縫內部的質量和外觀平整,咬緊牙關堅持焊完了整個焊條。“沒有受過傷,不算真正的好焊工。”葛小青的手上滿是傷痕。
后來,產品經X光探傷(判斷材料內部缺陷的檢驗方法)后,得到了法國阿爾斯通現場監理的高度認可。擁有這項技術的葛小青,也成為中國核產品制造的第一批精良焊將。
逐漸在“焊接圈”出名的葛小青,緊接著參與制造了國內第一臺LT轉爐余熱鍋爐。該產品焊接接頭的形式和焊接工藝十分罕見,有些地方甚至連焊縫位置都看不到,全憑個人的感覺和經驗來焊。
這次任務時間緊、難度大。一個多星期時間里,葛小青帶領團隊找來同樣材質、結構的工件反復模擬,每天連續工作十個小時以上。最終以熟練的技巧焊接成功,使該產品質量達到了對方要求,也獲得了國家重點項目的表彰。
時代的發展讓鍋爐的運用不再是簡單的加熱裝備,而是廣泛運用于各個行業,成為許多國之重器的“助燃劑”。其中,對于鍋爐要求最高的便是核能建設,安全成為重中之重。
葛小青每一次參與核電項目,都是零失誤。
“工匠不僅要在技藝上有很高的造詣、職業素養上有很好的品質,在技術的傳幫帶過程中也要發揮‘工匠精神’。”作為公司的一名“老前輩”,葛小青在專注焊工技術的同時也非常重視青年工人的學習成長。
年輕的焊工經常會遇到技術難題,只要葛小青有空,總會手把手教大家各種焊接技巧。
指導時間久了,葛小青摸索出了一套獨有的培訓方法——從裝配點焊開始一直到模擬返修,他在各個環節精心制定了訓練方案,還把自己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刻錄成光盤,通過焊工技術論壇等平臺,手把手教青年工人分析焊縫缺陷的位置、類型以及產生原因和改進方法。“苦練不蠻練,巧練不偷懶”,是他對青年焊工的要求。
焊接工的工作很累,許多年輕焊工都打過退堂鼓,葛小青一次又一次耐心地陪他們克服困難。
焊接作業環境差,危險系數高,作為一名政協委員,他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未來誰來做工人?
2017年,他提交提案《關于提高一線工人待遇、傳承工匠精神等建議》,建議為工人鋪設一條“晉升路”,更好傳承匠心匠魂。
2020年,他進一步深化調研,提交提案《關于對“未來匠人”培育的建議》,結合全國首個工匠日的設立,建議提升工匠在全社會的認可度。
如今
葛小青依舊穿著工作服
活躍在焊接一線
指導培訓新一代焊工
讓工匠之心、工匠之藝
一代又一代傳承
……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