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誼報 委員名片
曹婭萍,臺州市椒江區政協委員、椒江區大陳鎮黨委委員。
從椒江到大陳島,快則70分鐘,慢則3小時的船程,風高浪急,暈船那是常有的事。這條路,曹婭萍經常來回已整整8年。
8年前,她還是一位剛從學校畢業的女大學生,懷揣著青春的夢想和激情,拎著被鋪,來到了這座陌生的海島。
在這8年里,她走村入戶,搭漁船、爬礁石、翻山頭,走遍了島上的每一個村莊角落。在島上,居民們都愛叫她“海妹子”。
“那是因為我被海風吹,太陽曬,長得黑啊!”曹婭萍微笑著說。
如今的她已成長為大陳鎮的黨委委員,分管宣傳、統戰、婦聯等工作,成為將青春年華奉獻給大陳島的新時代鄉鎮干部代表之一。
“我對曹婭萍的個人印象,就四個字‘任勞任怨’,年輕人能長期堅持在島上工作實在不容易,而能實實在在干出成績,那就更難了。”同樣扎根在島上的區政協委員陳招德這樣評價。
“陸上辦事不回島,島上辦事不出島,海上漁民不上島。”這是大陳鎮的便民目標,曹婭萍為此常常在島上工作十天半個月才回城區一次,島上的風大浪大,遇上臺風,便回不了家。
2015年中秋節,她應急乘坐小漁船到大陳島抗臺時,海浪多次蓋過船頭,船體傾斜與海面幾近齊平,隨時有傾翻的危險。事后,曹婭萍說:“回想這些年的工作,如果遭遇不幸了,那也無愧于黨和大陳人民了。”
在大陳島上,作為一名年輕干部,她的感人故事有很多。
島上醫療條件有限,在百歲“三無”老人趙妹兒受傷時,曹婭萍送老人到椒江就醫,幫助辦理所有手續、墊付醫藥費,并幫忙尋找其遠親簽字手術,還拉著自己母親給老人買換洗衣服,開車帶著老人回島休養,安排照料后續生活,一手包辦了老人住院期間的所有事情;“墾二代”殘疾人徐海建骨折受傷后,她主動陪同去椒江完成第一次手術;2015年,在強臺風“燦鴻”影響期間,她一人值守上大陳衛生服務中心避災點,與軍醫、衛生院醫護人員組成4人醫療小組,成功搶救一名因割斷動脈大出血的漁民;2019年超強臺風“利奇馬”侵襲大陳島時,她38小時未眠,一人在狂風猛烈吹打的軍車里捕捉微弱信號,向外界傳遞“大陳平安”的消息……
在大陳島上,她還化身“店小二”,將年輕元素與大陳島墾荒精神相結合,指導開設網紅茶餐廳、精品民宿等;組織成立“游小二”、“大陳漁嫂”講解隊和墾荒志愿服務分隊,傳遞大陳好聲音,做好理論宣講、志愿服務“最后一公里”。
“整個大陳島上,只有兩位區政協委員,我想讓島上的居民也能了解政協、認識政協,為此,我常常會主動亮出‘政協委員’身份,認認真真履好職。”曹婭萍說。
大陳島,是臺胞的“思鄉之島”。20世紀50年代,約1.5萬大陳居民被迫遷居臺灣,如今已發展成為十多萬的大陳籍臺僑胞。自2015年起,曹婭萍堅持建言獻策,呼吁助力,協同在島上舉辦6屆大陳兩岸鄉情文化節,2019年,大陳島獲批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她說,兩岸同胞歷史相連、血脈相親、風俗相通,大陳籍臺胞始終保留著大陳習俗,方言和美食更無一例外。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有責任和義務,時時為島上的民眾傳達社情民意,為來島臺胞宣傳祖國的正能量。
今年,曹婭萍在椒江區政協全會上提交提案,建議在臺州海上客運中心、大陳島碼頭游客集散中心設立臺灣商品、大陳特產體驗中心。在臺胞文史館、兩岸鄉情文化陳列館,開設大陳鄉情文創產品展示柜和民俗文化體驗區,集中展示大陳兩岸交流物化成果,進一步深化大陳島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創建成果。目前,提案正在落實辦理中。
今年正值黨的百年華誕,她又化身黨史宣講員,守護“紅色根脈”,向游客們講述大陳島墾荒史、百年黨史。
大陳島占地14.6平方公里,現有戶籍人口3900多人,實際在島1000人左右,留島老人較多。如何讓老人們有所樂、有所依,成為大陳鎮為民辦實事的重點。就此,曹婭萍已組織開展三次基層民主協商議事會,面對面聽取民眾“心頭事”,助力開展“關愛留守族·致敬墾荒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高質量推進現代化大陳建設。
今年6月3日,她牽頭組織“請你來協商——民生面對面”基層民主協商議事會,聚焦“提升大陳養老服務水平”,助推解決養老項目的持續性、居家養老配餐服務、島內公交正常運行等具體問題。
扎根海島,服務為民,在曹婭萍看來,這段經歷是人生中一筆重要的精神財富。她說:“我是一名政協委員,又是一名黨員干部,守好眼前這座島,助力建設現代化的大陳,責無旁貸。”
以“墾荒”之志,接續“墾荒”之力。曹婭萍把自己最美的青春時光,奉獻給大陳這片熱土。也正是在像她這樣一批批“海妹子”“海娃子”的接續奮斗下,當初一座滿目瘡痍的荒島,變成了現在璀璨耀眼的“東海明珠”,大陳島墾荒精神也在賡續傳承中熠熠生輝……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