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月朗星稀的夜晚
田間稻谷中
傳來“啪嗒、啪嗒”的響聲
那是魚兒在吞咽
掉落在水面上的稻花
……
這樣一幅詩情畫意的畫面
就是青田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稻魚共生系統”
美妙的場景
今天
為你講述
通過稻魚共生
帶動鄉親致富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
麗水市政協委員
楊小愛
委員名片
楊小愛,麗水市政協委員,青田縣政協常委,厄瓜多爾青田同鄉會榮譽會長,厄瓜多爾傅楊科技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浙江盈和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先后榮獲“青田僑界十大杰出女性”、麗水市“三八紅旗手”、浙江省“最美環保人”、“浙江僑界海外傳播官”等榮譽。
暑假來臨,位于青田方山鄉的國際農遺研學營地迎來了不少戶外游學的青少年,他們在這里實地領略世界農遺文化,開心地體驗農耕勞動。
這一營地的創始人,正是回歸家鄉的楊小愛。
“我的回歸,有時代的感召,有故土的鄉愁,還有我個人的夙愿。”楊小愛,1968年出生,青田方山鄉邵山村人。她的家鄉有一張金名片——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稻魚共生系統”。正是因為這張金名片,給了她回鄉投資的靈感和舞臺。
楊小愛出生于華僑世家,1991年,23歲的她毅然選擇去往德國進行海外創業。
楊小愛還清晰記得,當時她來到外公的居住地北京辦理出國簽證,在這一次的見面中,外公遞給她一本自己不知道翻過多少次的《德語速成》,并叮囑楊小愛“勿忘祖國,報效祖國”。
楊小愛的人生底色就在那時奠定了。她告訴自己,當祖國召喚、家鄉需要,自己要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她連續15年為家鄉敬老院贈送物資、資金等,為汶川、玉樹地震災區捐款,積極響應省市縣僑聯系統“千個僑團結千村”“僑心書屋”等活動,支援家鄉發展。
楊小愛現任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浙江省僑聯名媛會副會長、青田縣僑聯副主席。她時常利用各種平臺,動員、組織相關僑領回國回鄉投資,為家鄉建設和發展出錢出力。
“我就好像一個出嫁的女兒,雖然一直在外生活、打拼,但中國永遠是我的娘家。”楊小愛說,飲水思源,致富也要思源。“我們享受到了祖國改革開放的紅利,也應盡自己所能地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
早在21世紀初,楊小愛就響應號召回國投資。對商業有著敏銳嗅覺的她十分擅長因地制宜,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進一步擦亮家鄉“稻魚共生系統”這張金名片。
青田縣方山鄉,以山為名、因僑而興,在這里,稻魚文化、華僑文化、生態文化是它的底色。
楊小愛將海外的生意交給家人打理,一心撲在了家鄉這片土地上,回來后立即著手打造“國際農遺研學營地”,開展農遺研學體驗項目,豐富當地農遺研學文化內涵,讓農業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這是一個傳承了1200多年的獨特農業生產系統:水稻為田魚提供庇蔭和有機食物,田魚則為水稻耕田除草、松土增肥、吞食害蟲,稻和魚形成互利共生的綠色生態系統。
為了讓邵山村的自然資源優勢進一步展現,楊小愛又承包了一片山地,打造出方山谷素質拓展訓練基地,喚醒鄉村沉睡的自然資源。
整片研學營地于2019年12月正式開放,成為集收藏、科普、科研、博覽展示于一體的主題教育路線實施地。截至今年5月,已接待1萬多名學子。既給村民們帶來了很多工作機會,也為當地學子、華僑新生代、國際友人提供中華與世界農業文化文明交流與學習的平臺,更帶動當地旅游經濟的蓬勃發展。
“農遺研學品牌給村子帶來了人氣、增加了煙火氣,真正實現了將‘美麗環境’轉化為‘美麗經濟’。”方山鄉干部洪宇利深有感觸。
這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是希望的田野,傳統農耕文化充滿活力,我要盡己所能講好稻魚故事,賦能鄉村振興,帶領父老鄉親走上共富之路。
——楊小愛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