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每次收到快遞,都要撕開層層膠帶和包裝,要看到所購商品,得費不少力氣。”喜歡網購的杭州市民蔣小姐說,“在網購商品集中的月份,收到的快遞包裝大小不一,有時扔了覺得可惜,賣了不值錢,堆在家里又很凌亂。”
隨著電商、快遞等業態的蓬勃發展,蔣小姐這樣的糾結很普遍。快遞產生大量的包裝廢棄物,對資源和環境形成較大壓力。對此,住浙全國政協委員、物產中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波提出,要推進電商垃圾治理,讓快遞包裝變得“更瘦”“更綠”。
張波認為,在我國追求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有效解決快遞廢棄物問題成為一道必答題。近年來,各地加大了電商垃圾治理的力度,出臺了一系列法規政策,提出了減少包裝材料的過度使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快遞塑料包裝等要求,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件快遞,包含運單、封套、塑料袋、膠帶等多種包裝物,有的還會套上紙箱、編織袋、泡沫填充物,這些包裝材料消耗了大量資源,簡單丟棄也會產生環境污染。
張波說,推進電商快遞包裝“瘦身”,要充分運用大數據和智能算法優化包裝尺寸,減少填充物、一次性膠帶使用,禁止二次包裝,鼓勵有條件的電商加大循環箱推廣使用力度。
而與消費者的協同,是“源頭上減量”很關鍵的一環。
“比如,一位消費者通過電商購買了三件商品,平臺可以給出建議,請消費者選擇等待所有物品都到齊,一次使用一個大箱子運輸。”
“電商、快遞企業還可以優化包裝方案,讓消費者可以針對不同貨品,挑選合適的包裝方案,包括要不要使用綠色包裝。”
張波同時建議,要鼓勵模式創新,健全社會協同的回收體系。
一方面,依托現有的生活垃圾回收網絡、再生資源回收網絡,科學合理設置快遞包裝回收網點和回收容器。
另一方面,鼓勵電商創新配送模式,有效銜接上門配送與包裝物回收,“在有條件的社區推廣機器人配送和包裝物回收”。鼓勵快遞企業與再生資源綜合利用企業開展“快遞+回收”定向合作。
張波提出,在政府層面,要完善法規及配套制度,研究制定技術規范和標準,強化“綠色補貼”等政策引導,以促進電商包裝及廢棄物循環和追責。
發展綠色包裝,歸根結底是一個綠色理念的問題。“只有生產企業、包裝企業、電商平臺、物流企業以及每一個消費者攜手,才能讓綠色生活蔚然成風。”她建議設立一個基金會,對所有可以推進綠色包裝的創新給予支持。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