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同心苑 2月28日下午,浙江與河南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簽訂“健康碼”互認合作協議。消息一出,各方叫好。這意味兩地出行,可以“一碼通行”。
其實,去年3月,國家就曾號召各地區健康碼在全國范圍內“一碼通行”。目前,部分省市已實現“全國通行”,大部分地區則以“全省通行”為主,尚未做到健康證明全國互認。這個問題,引起了住浙全國政協委員、央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長殷興山的關注。
殷興山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健康碼的應用和管理需進一步規范。
在殷興山看來,當前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缺乏全國統一管理與規范,跨地區互認尚未完全實現。盡管國家市場監管局已發布《個人健康信息碼》國家標準,但由于健康碼主要是在地方政府主導下自主選擇科技企業開發運營,數據信息覆蓋有限,依然存在各地“一碼歸一碼,各認各碼”現象,給群眾出行帶來困擾。
二是對個人信息保護帶來挑戰,存在數據安全隱患。盡管健康碼為自愿申領,但基于出行需要,健康碼的使用具有現實強制性。健康碼記錄了數以億計用戶的身份信息、聯系方式、行程軌跡等隱私敏感信息,各地健康碼均由地方政府與大型科技公司共同開發,收集的個人信息通常由政府相關部門統一歸集,這種政企合作的公共治理模式和數據集中儲存模式帶來了較大數據安全隱患。同時,個人信息處理中知情同意原則未得到充分體現。
三是普遍運用使老年人出行遭遇“數字鴻溝”窘境。我國老齡人口眾多,許多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健康碼使用上存在諸多困難。有的地方未能準確把握健康碼的內涵與功能,將健康碼作為人員通行的唯一憑證,致使老年人出行遭遇“數字鴻溝”,造成負面影響。
為此,這次全國兩會上,他專門帶來了一份《關于全國統一管理與規范個人健康信息碼的提案》。
為深化拓展健康碼在多領域的常態長效應用,助力城市治理現代化,他建議:
加快推動健康碼全國一碼通行,落實健康碼信息互認機制和規則。比如在國家層面統一管理和規范健康碼信息,構建多方協作的數據治理生態。轉變管理思維,統一各地健康碼名稱,呈現“一碼通辦、全國通行”的特點。
強化健康碼個人信息保護,確保健康碼應用和管理中的數據安全,加大監管力度,將健康碼信息納入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法律保護范疇,嚴格個人信息數據的保存及處理,及時發現和處置泄露、濫用健康碼數據的行為,全力防范數據泄露和盜竊風險。
針對健康碼在應用中一些老年人遭遇“數字鴻溝”窘境的問題,殷興山則建議要兼顧老年人需要,助力老年人出行跨越“數字鴻溝”。比如,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碼代辦代查服務,保障老年人在智能化條件下出行自由;為老年人等群體設立“無健康碼通道”,在核實身份、佩戴口罩、體溫檢測后允許其進入須驗碼的相關場所。“當然,也可以推進健康碼與身份證、社保卡、老年卡、市民卡等互相關聯,逐步實現‘刷卡’或‘刷臉’通行,讓老年人在智慧社會發展中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