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誼報 APP注冊學習進校園;演講征文進校園……現如今,各種進校園活動頻度高、名目多、過程繁,學校真的裝得下?學生真的很歡迎嗎?住浙全國政協委員韓平就有這樣的擔憂。他經過深入調研后建議,統籌各類專題教育活動進義務教育學校,為學校和學生減負。
“許多活動進學校隨意性大,單方面提出要求,多渠道下達,缺乏必要的統籌,造成學校應接不暇。”韓平調研中發現,城鎮小學一年中需組織的活動最多,平均達23項,活動名目也繁多。目前進學校的活動有11個主題大類近130個門類,而且活動政出多門,主辦單位除各級各類教育行政和業務部門之外,有其他政府職能部門及各類專項辦等20個,還有30多個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這些活動有些缺乏針對性,如某市教育局、文明辦和區域團支部等先后在同一所小學開展了7項垃圾分類的主題活動,包括垃圾分類宣傳教育、社會實踐活動、手抄報比賽、宣傳畫征集、微視頻征集等。他擔憂地說:“如果不區分學段,不劃分區域,不研究學生,全縣、全市甚至全省學生一刀切,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韓平認為,專題教育活動進校園,本是作為學校教育的有效補充,通過靈活的方式,多領域的主題內容,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提升綜合素養,值得肯定。但由于缺乏統籌和規范,目前來看,其作為第二課堂的優勢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發揮,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校和學生的負擔。
韓平呼吁:“規范活動進校園需要一張清單和一面墻。”以政府“放管服”改革為契機,將活動進校園納入政府權力清單,鼓勵各部門根據需要向學校提供進校園專題教育活動的課程、資源及師資,供學校選擇使用。建立準入機制,從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兩個層面,依法行使辦學自主權,建立活動進校園準入“防火墻”,依法向學校賦權,提升學校管理專業性,建立學校內部的審核準入機制,將不切合學校和學生發展需要的活動擋在校門外,還校園一片寧靜的辦學環境。提高活動質量,活動主辦方要加強學校和學生需求調查,創新進校園活動的內容與形式,通過活動給學生更多主動參與、思考和實踐的機會,使學生真正從活動中受益。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