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誼報 百余名學子投身“兩項計劃”,扎根服務于西藏、新疆鄉鎮基層及省內山區、海島地區;“益滿湘西”愛心團隊成員先后9次赴湖南鳳凰開展暑期支教活動,捐贈、募集善款35萬多元,有效改善當地辦學條件;為世界互聯網大會提供388名志愿者,連續3年被評為世界互聯網大會“志愿服務先進集體”……
這是近年來嘉興學院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一個剪影,也是嘉興學院以“紅船精神”為引領,通過志愿服務,塑造青年學子社會擔當和責任意識的一個縮影。
談及為何重視志愿活動,全國政協委員、嘉興學院院長盛頌恩說,當前教育中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對社會負責的引導顯得比較蒼白,很多學生眼睛朝上,只盯著自己的未來。許多學校也缺少對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系統設計和有效抓手。
“大學生的品質關乎中國的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精神、文化層面的引導越來越重要,倡導全體大學生參加社會志愿服務正當其時?!笔㈨灦骱粲?,建立和完善由國家主導、教育部門主推的工作機制,推動高校大學生全員參與社會志愿服務,強化立德樹人教育使命。
盛頌恩建議,建立由“政府+專業化社會組織+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的多方整體協同推進體系,加大對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的資金支持,統籌構建志愿服務信息數據平臺,探索助理社會工作師資格證書向已具有一定志愿服務時數和經驗的在校大學生開放。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與社會服務機構、社會服務項目緊密結合,突破志愿服務供需信息不對稱、崗位不匹配等瓶頸。
“建議在高校系統內全面實施大學生全員參與志愿服務制度?!笔㈨灦髡J為,可將大學生全員參加社會志愿服務納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范圍,引導高校通過各種形式將大學生社會志愿服務實踐情況納入學生表彰等日常管理,激發志愿者內驅力,引導建立穩定的志愿者隊伍。同時,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務權益保障機制。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根據現有規章制度和實踐情況,加快制訂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大學生志愿者的權益及其保障,解除志愿者社會服務活動的后顧之憂。建立國家指定性全國志愿服務數據共享平臺,精準實現服務愿望和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并加強基層政府、主流媒體對社會志愿活動的指導組織和宣傳引導。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