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幫扶民族鄉村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以落實。但民族鄉村的總體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比較落后,是我省鄉村振興示范省建設中的一塊短板。
區位條件先天不足,發展支撐不強。
自身產業基礎薄弱,發展增收不易。
人口流出現象嚴重,發展活力不足。
建設發展規劃滯后,發展特色不明。
政策精準性需增強,發展效益不高。
為此建議:
培育特色產業,建設富裕民族村。編制民族村特色產業發展規劃,挖掘民族特色資源。率先在民族村開展宅基地和集體用地制度改革試點,將居住特別偏遠、經濟特別貧窮、戶數少于15戶的民族自然村進行撤并。加大民族村道路拓寬提升的財政投入,以交通帶動經濟發展。
強化村莊規劃,建設美麗民族村。從省級層面,對全省民族鄉村的振興發展,進行整體的規劃、設計、布局。特別是在全省大花園的規劃建設中,要把民族村作為一個重要的節點,通過串珠成鏈的方式,打造一條少數民族村精品旅游線路和畬鄉文化長廊。
激活人才要素,建設活力民族村。實施民族村致富帶頭人培訓計劃,制定民族村人才招引特惠政策,建立鄉村振興鄉賢會,培育農村發展領頭人、經濟致富帶頭人、民族工作熱心人。
搭建服務平臺,建設幸福民族村。省級層面建立民族鄉村振興“百村論壇”服務平臺,發揮麗水學院民族學院等高校作用,建立“雙創”平臺,開展產業信息平臺和民族村農產品電商銷售等服務。
凝聚各方合力,共同振興民族村。建立更集中、更優惠、更精準的財政扶持政策,建立省級相關部門推進民族村工作督查考核機制,建立健全市縣黨政主要領導掛鉤聯系民族村機制,加大市縣兩級財政投入。建立“一村一策一委員”等機制,加大“一村一企”結對幫扶工作力度,探索建立城市社區與民族村、城市居民與農戶“雙對接”機制,凝聚全社會力量共同給民族村輸血造血。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