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誼報 “農業政策性保險的制度創新、品種創新,已成為化解農業巨災風險,撐好農戶增收和農業增效的‘保護傘’。”全國政協委員張波表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須政策性農業保險支撐。要進一步加大力度,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織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安全網”。
張波調研發現,當前,農戶參保意識仍然薄弱,相當一部分農民還是習慣于“靠天吃飯”;有的險種低保費、低賠償,有的險種免賠基數太高,對農戶缺乏吸引力;騙保騙賠、少報多賠現象存在,險種之間冷熱不均,讓一些農保經營機構壞了“胃口”;地方財政配套壓力也日益增大。
“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離不開農業保險的有力保障。”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以持續穩健的農業保險助力現代農業發展。為此,她建議,當前要進一步完善政府推動、市場經營、農戶自愿參保的“共保體模式”,建立以互助合作為補充、以農業產業化為依托、以各級再保險機制為支撐、以政府財政稅收扶持為后盾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探索建立重點領域法定強制責任保險,筑牢區域特色農業發展“安全網”。
張波認為,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積極推動農業保險經營主體不斷創新,探索區域特色農業保險品種,探索產量指數保險、價格指數保險、天氣指數保險、環境和農產品質量保險、收益保險等新型險種,引導政策性農業保險向主導產業和高投入的設施農業等延伸,構建農業生產全方位的“保護傘”。
“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生產技術、經營管理的現代化,也包括農民保險意識的現代化,這樣才能逐步增強其抵御風險的能力。”張波建議,政府和保險公司要積極運用廣播、電視、標語、橫幅等宣傳農業保險,增強農民的保險意識。對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戶放寬貸款條件或優先貸款,提供參保人貸款擔保或利息補貼,逐步建立信貸支持的農業保險長效機制。部分產業化項目財政補助政策可予以參保農戶一些傾斜優惠,重災救助金的發放可與農戶參加保險情況掛鉤,要求農戶將部分救助金用于參加農業保險,將隨機的、突發的財政救助逐步轉化為定期的、長效的保險補貼機制。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