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浙江日報 “3歲至6歲學齡前兒童,需培育,而非教育,這不是一套教材就能解決的。”3月7日上午,吳海燕委員在聯組討論時表明自己的觀點——幼兒,需要的是培育,而非中小學式的教育。
“中國實施人才戰略,不該把目光鎖定在大學階段,而應從娃娃抓起。3歲至6歲,是培養創新能力、塑造內在性格的關鍵階段,應該靠藝術啟迪心靈,靠科學啟迪興趣。”她認為,正因為這個階段如此關鍵,所以應引起我們充分重視。
這一思考,源于她對身邊許多年輕家長的觀察。吳海燕委員說,當前,3歲至6歲學齡前兒童的培育和幼兒園的管理已納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職責,幼兒園教師職稱評定也納入中小學序列。這對學前教育的規劃、規范和管理起到了階段性的促進作用,但也帶來不少亟待明晰和解決的問題。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教育大于培育。
她說,培育兒童的第一責任應當由家庭承擔。當然,家庭培育兒童在養育的同時也應當教育,但養育應當是教育的前提,“幼兒園不是孤兒院,只應該也只能起到輔助家庭培育兒童的責任。因此,幼兒園首要的責任是輔助家庭養育,而不是教育兒童,需要摒除‘以學為主’的慣性做法,做到以養為主,寓教于養。”
她提出一個大膽建議:把學前教育與學校教育嚴格區分開來,作為單獨類型的社會公益事業,改由各級政府委托同級婦女聯合會負責整體指導、規劃和監督。
吳海燕委員發言時,其他委員都認真聆聽。一位委員說,這個建議或許太過超前,但至少讓我們意識到,要重新審視3歲至6歲學齡前兒童的學前教育,“畢竟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再重視也不為過。”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