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誼報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動,我省各地的無障礙設施日益普及,但不容忽視的是,無障礙設施遇“障礙”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省政協常委、省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隗斌賢調研發現,當前,有的無障礙設施不常開啟,有的設施只是看上去“很美”卻無法使用,路面盲道被占用、阻攔的現象十分普遍,一些大型超市、購物中心的無障礙設施還存在被占用情況,許多影院工作人員不知道如何對待坐輪椅看電影的觀眾……
“建設不到位、設施老化、難以使用、監管缺失、管理不健全,是各地無障礙設施普遍存在的問題。”隗斌賢分析,究其原因,一是相關法規不健全,缺乏強制性。我國于2012年頒布實施《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2012年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全國共出臺了438部省、地市、縣級無障礙建設與管理法規、規章,但條款多是倡導性、鼓勵性的,且缺乏切實可行的懲處措施,導致一些地方無障礙設施覆蓋面不全、功能不完善、管理維護不到位。二是多頭管理、“九龍治水”。目前,無障礙設施的管理涉及城建、物業、交通、市政、環衛等部門,部門之間存在各自為政、職責不明現象。重建設輕管理、缺乏有效監管是無障礙設施“有障礙”的重要原因。
“一個社會能為殘疾人提供怎樣的生存條件,是衡量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無障礙設施的建設與管理是為殘疾人打造‘無障礙生活’的基礎性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必須讓無障礙設施真正‘無障礙’。”
為此,隗斌賢建議制訂完善具有強制性效力與執行力的相應法規,對未進行無障礙設施建設、保護或及時維修者,對占用、損壞和不啟用無障礙設施者,明確法律責任和處罰措施;對政府及有關部門未能按要求進行無障礙設施建設與管理的,要建立問責、追責機制。出臺無障礙設施建設與管理標準,使執法與監管有章可依。落實并強化無障礙設施建設管理的責任主體,成立無障礙環境建設管理聯席會議或推進辦公室,由各相關部門參與,形成合力,協同治理。強化社會監督機制,相關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弘揚“無障礙意識”,只有將社會意識這一“軟件”和無障礙設施這些“硬件”同步完善,多一些換位思考和人文關懷,才能讓殘障人士生活得更加幸福有尊嚴。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