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年03月24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 字號:[
大][
中][
小]
近年來,農村的人居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鄉村規劃建設中普遍還存在一些問題。
村莊規劃撤并幅度太大。近幾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市縣的“村莊布局規劃”大多編制于2010年前后,限于當時的認知水平,這些規劃最大的特點是貫穿了大拆大建的思路,規劃撤并幅度大,對生態、人文環境造成不可逆的毀滅性破壞。
規劃銜接及要素支撐不足。部分村莊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投入了數百萬資金,而在規劃中卻被列入撤并村;部分山區村莊正在發展鄉村旅游,而規劃中卻要搬遷。
存在千村一面現象。目前鄉村建設主要有三種模式:保留改造型、規劃引導的自然集聚型、統建統拆的強推集聚型,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弊端,有些基層村鎮為了增加土地整理面積以獲得更多的土整項目補助金,不惜推平村莊、填埋小河浜,甚至擅拆古橋、砍伐大樹,對鄉村生態環境、人文傳承破壞極大。
村落歷史文化保護量小力弱。很多被列入古村落保護的村莊雖免于拆建,但是保護意識、力度不平衡,資金短缺、規劃跟不上、修繕整治缺后勁。
未來五年,應該認真盤整“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得失,全面提升鄉村人居建設水平,努力探索新型城鎮化之路。
為此建議:
高標準修編原有規劃。改變撤并為主的思路,充分研究村莊布點與產業培育、鄉村旅游等多規銜接融合,使之更切合農村實際、更具操作基礎。同時,尊重農民訴求,提高村民對村莊規劃的知曉度、參與度,確保規劃可行又親民。
穩妥推進多元化鄉村集聚整治。各地地形地貌多樣,各個村落資源稟賦、聚落形態、產業發展各有長短,要充分尊重各地差異,挖掘特色,分類指導、有序推進。
加快啟動村落歷史文化的搶救保護。建議出臺農保建筑保護辦法,盡快組織對各鄉村50年以上歷史的建筑進行專項調查和專家評估,對有保留價值的農村建筑群,要設立專項資金,采取就地保護或遷移保護等形式,分年分批予以修繕。
加大對“美麗鄉村”建設的保障力度。建議在中央、省、市級層面設立協調統籌機構,整合分散在土地整理、農房改造、鄉村旅游等多部門的資源、資金,合力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同時,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統籌各類載體的補助資金,適當提高農整項目對村集體的補助額度。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