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年03月11日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劉樂平 鄧國芳 字號:[
大][
中][
小]
“特色小鎮”,2015年以來一直是國內媒體的熱詞,到2016年1月,浙江共有79個特色小鎮列入省級創建名單。
“特色小鎮既是一個個開放共享的眾創空間,又是一個個創新產品崛起的策源地,是新發展理念在基層的探索與實踐。”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如是說。
對浙江而言,特色小鎮建設才剛剛開篇,接下去怎么走?我們來聽聽代表委員怎么說。
[委員名片] 何水法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特級專家
我清晰地記得,就在來京參會的那天,《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了《浙江 特色小鎮能量大》一文。經濟新常態下,實現轉型升級,需要好的制度設計,也需要好的平臺載體。浙江的特色小鎮,之所以成為全國媒體爭相報道的寵兒,是因為這種探索和實踐,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出發,將“產、城、人、文”有機結合,符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之江大地,特色小鎮,風起云涌。行走其間,最大的期盼,莫過于留住特色小鎮的根、挖掘特色小鎮的魂,做好“文”這篇文章。我相信,“文”的濃墨重彩,是特色小鎮“特”的內涵所在,會讓“產、城、人”的相融延續得更持久,產生更恒久的生命力。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培育一方產業。產業的誕生,有著不可忽視的文化根基。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鎮名單里,諸如湖州絲綢小鎮、南潯湖筆小鎮、越城黃酒小鎮、蒼南臺商小鎮等,產業之外都帶著鮮明的傳統文化印記。那是活的文化,以產業的形態,延續生存至今。
如何挖掘特色小鎮的“文”?我覺得,首先,要對特色小鎮的文脈進行梳理,拾掇起相關的文化碎片,整理、挖掘、研究后,在產業發展中加以放大,增強傳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其次,要以文化為底蘊,融入創意設計,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來反促傳統產業的發展,帶動特色小鎮休閑旅游業的發展。第三,要在特色小鎮的規劃發展中,時時處處融入文化印記,讓這種文化本色最終成為產業的核心特質、百姓的生活方式、小鎮的獨特氣質。第四,要根據小鎮特色輸入特色教育,就地提升原有居民文化素質,促進有效就業和收入增長,形成良好的人口生態走勢。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