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年02月01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 字號:[
大][
中][
小]
融入全局、同頻共振,統籌發力同推進。民族鄉村因歷史原因,造成與同區域鄉村相比,發展水平偏低。在“十三五”期間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來加快這些地區的發展,把民族地區的發展作為扶貧開發項目,在制度上給予保障。
因地制宜、綜合施策,精準發力縮差距。民族鄉村最大優勢是生態好,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在堅持綠色發展、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今天,應把民族鄉村的發展在“五水共治”、“六邊三化三美”、農村電子商務和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等舉措中優先安排,為民族鄉村的優勢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創造良好的條件,為畬鄉發展打造新引擎、注入新活力。在轉出勞力、轉移住地、轉換項目、轉型升級上下功夫,建設一批畬族風情小鎮、風情村莊、風情街區,在“竹柳新橋”地區建設畬族風情園,連片開發,聯合推動,打造中國畬族風情游目的地。
自力更生、借梯登高,內生發力共圓夢。要更加重視培養和使用民族鄉鎮干部,激勵民族地區干部在扶貧致富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同時,激勵民族鄉村干部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立足挖掘既有的基礎和優勢,自力更生,自覺創新。民族鄉鎮要把上級政策動力、各方助力和內部潛力有機結合起來,認真研究投入的方向和重點,把政策用好用足用到位,把政府資金用到刀口上,把民間投資用到關鍵處,把來自各方面的外部力量發揮出最大效益,通過自身的努力,共同實現建成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