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年01月29日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裘一佼 江帆 字號:[
大][
中][
小]
【代表委員名片】
翁有良 省人大代表、浙江天澤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汪惠芳 省人大代表、衢州市農科院院長
朱紅霞 省政協委員,寧波市農業局副局長
王 強 省政協委員,省農科院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所所長
何苾梅 省政協委員,杭州市衛生和計劃生育監督所許可審核科科長
這段時間,電影《舌尖上的新年》熱映。從海風呼嘯的溫嶺石塘,到清風徐來的蘇州園林,從黃土高原的古老城墻,到香港最后的村莊元朗……43種新年美食,在85分鐘時間里演繹著一幕幕食物鮮香、人間故事。
“我們吃到的食物,是一個社會系統,從種到土里到端上餐桌,它幾乎和所有產業都有聯系。”省兩會期間,省人大代表、浙江天澤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翁有良這么說。他認為,食物不僅關系到每個人的健康,更關系到整個社會的健康。
食物的影響力,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超越了它本身。同樣,舌尖上的安全,關乎民生福祉,時時處在社會的聚光燈下。
“謠言過濾器”是微信官方推出的一個公眾號,它的一項統計顯示,2015年通過微信朋友圈轉發的謠言中,食品安全占20%。從田頭到餐桌,食品安全受到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
作為農產品生產者,翁有良代表看到的是一個契機。他走遍衢江、龍游、開化等地,專門尋覓山清水秀之地,因為他相信好山好水才能長出高品質的農產品,同時用生態種養的方法,不施肥不打藥。他種下的茭白外觀美、口感甜,191項檢測指標均達到出口日本的要求。3元一斤的價格雖然比市面上一般的茭白貴,但常常供不應求。
“在農產品市場上,綠色食品、放心食品消費漸成主流,從供給側看,我們已告別食品供給不足的時代,但生態無污染的食品還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汪惠芳代表今年的建議之一就是有關食品安全監管。“只有從供給側著力,保障和提高農產品供給的質量,才能激活和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消費端和供給端才能實現完美對接。”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強食品安全管理”不僅位列今年十方面民生事實的前三位,“開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加快建設綠色農業強省”等表述,讓他們看到了食品安全的背后,其實是關于現代農業的一場革命。
就在上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組織開展打擊食品違法添加執法行動中,發現35家餐飲服務單位經營的食品中含有罌粟堿、嗎啡等罌粟殼成分,存在涉嫌違法添加行為,被曝光企業包括周黑鴨經營店、北京胡大等著名餐飲品牌。
每一次食品安全的事件發生,都是一次警告:食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有絲毫松懈,舌尖安全,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
“大氣、水、土壤污染等,都是影響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朱紅霞委員認為,生態環境和農產品安全密切相關。她建議:“通過優化農產品種植結構,在每塊土壤上種植相對適宜的農作物,一定程度上能達到食品安全保障。”
這幾年,諸如高劇毒農藥違規使用、抗生素濫用、非法使用“瘦肉精”和孔雀石綠等突出問題時有耳聞。王強委員認為,出于生產需要,避免不了使用部分農藥、獸藥、食品添加劑,但需要制定標準,進一步加強風險評估,規范“如何用”的問題。
“從政府層面來說,一方面要加強對食品和餐飲業生產經營資格審核的力度,從源頭上進行管控,另一方面加強常態化監督、檢查,把食品安全監管做到時時刻刻、分分秒秒。” 何苾梅委員說,從去年新修訂《食品安全法》,到各級部門開通24小時監督舉報電話,政府部門正在著力消除食品安全的隱患。“但僅靠政府部門畢竟力量有限,我們還需要培養群眾監督舉報的意識。食品安全問題關乎全社會,需要全社會的支持、配合。”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