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年01月29日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余勤 字號:[
大][
中][
小]
公共安全,猶如陽光空氣,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然而近年來,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時有發生。省兩會召開前夕,一股強寒潮席卷了整個浙江,多條高速公路被迫關閉,航班延遲或取消,船舶停航……
在更早前,“東方之星”號客輪長江翻沉、天津港特別重大火災爆炸、深圳“12·20”滑坡事故等一個個事故,觸目驚心地闖進了人們的視野。
“我們無法忘記災難帶來的痛苦,但我們更應反思災難背后的隱憂。”省兩會上,許多代表、委員對公共安全的思考直指本源。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有效防范公共安全事件和安全生產事故,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全面開展地質災害隱患排查,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和防范措施,有效防范地質災害風險。
著力補齊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隱患,編織全方位、立體化的公共安全網,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更是廣大群眾的殷切期待。
繃緊一根弦:樹立安全意識,刻不容緩
省政協委員、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范柏乃對剛剛過去的強寒潮印象深刻。寒潮氣勢洶洶奔“浙”而來的前夜,他正從金華趕回杭州參加省兩會。當時,微信朋友圈里被一張“超市蔬菜一搶而空”的照片刷屏。
“換個角度來看,這在當時,就是城市公共安全的一個潛在風險點。”范柏乃說,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風險的多樣性。“比如,城市人群的集中,使得風險殺傷力變大;人員流動的加快,容易導致風險交織產生連鎖效應。”
這也是不少代表、委員的共識:當前,浙江公共安全進入一種“新常態”,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5年,我省安全生產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5.5%和4%。可報告同時指出,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網絡等領域潛在風險隱患較多,維護國家安全和保持社會大局穩定面臨新的挑戰。
“如果把公共安全比作一個產品,那么必須是零誤差,因為它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省人大代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教育發展研究室副主任沈小玲說,公共安全與其他產品不同,風險隱患和最后的結果并非一一對應,風險隱患可能存在,卻并未帶來后果,這也正是一些人出現僥幸想法、麻痹思想的重要原因。
安全管理上有一條“海恩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個事故隱患。一些代表委員直言,除了思想麻痹,面對公共安全領域的潛在風險,我們的另一塊“短板”,是安全管理“時緊時松”。
“這一年,我們有欣喜,也有悲傷。”習近平總書記新年致辭中,特意點了3起重大安全事故,這給范柏乃委員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來,對于不期而至的社會風險,我們需要從心理上、思想上和體制上,做好更充足的準備。
上好一堂課:普及安全教育,機不可失
1月19日凌晨,杭州余杭區喬司街道三角村公寓發生一起火災,火不大,卻讓30多人入院治療。
據現場住戶回憶,逃生時,大家沒有彎腰,沒有捂住口鼻。研究證明,一般毛巾折疊8層,對煙霧濃度的消除率可達60%,且濕毛巾比干毛巾的效果要好。可就是這個基本自救知識,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火災面前受到考驗的不僅僅是消防設備和消防人員,還有每個公民的安全意識。”省政協委員、舟山市政協副主席張永奎說:“經營者管理疏忽,逃生者缺乏自救常識是造成當前一些安全生產事故傷亡慘重的重要原因。”
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出臺加強公共安全教育的相關文件,可由于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規則、秩序的籠統概念,缺乏系統性、針對性,這些年實施效果并不理想。
對此,張永奎委員建議,借鑒國外經驗,編制有地區針對性的系列城市安全教材,讓安全教育制度化。
織好一張網:完善安全措施,時不我待
年初的一則新聞,令省政協委員、榮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久方難以釋懷:就在新年第一天,開業不足半年的寧波環球銀泰城的扶梯就發生故障,5名大學生“跳梯逃生”。
據新華社報道,2015年,全國各地電梯事故造成至少38人死亡,僅7月份,在短短10天內電梯事故就造成6人死亡。
兩會前,王久方委員做了一番調查。他發現,“電梯悲劇”不時上演,不是質量缺陷,就是維修不力、管護缺位。屢屢發生的悲劇背后,正是關鍵環節的失守。
盤點近期我省及全國發生的重大安全事件,或有天災不可抗的因素,但更多是類似電梯吃人、樓房垮塌等,或因人為失誤造成,或因各種因素疊加引發。
從嚴監管,是王久方委員開出的“藥方”。“規范電梯生產、安裝行業,對有問題的電梯品牌,不但要曝光,而且要將他們趕出這個行業。”他說,要嚴把行政許可準入關,嚴格執行行政許可退出制度。質檢部門要加強對電梯市場的質量監管,確保售出的電梯符合國家規定的安全標準,防止劣質電梯流入市場。
沈小玲代表今年帶來的建議中,就有一份與公共安全有關。她認為,大數據具有定位、搜索、挖掘和深度分析功能,可為預警分析提供科學方法;我省深入推行的網格化管理則把活動區域劃分為一個個網格,依托統一的城市管理和數字化平臺對網格實時巡查,主動發現問題,從而實現應急處置。
近年來,一系列安全防范、應對措施相繼出臺,“預案”成了熱門詞匯。有代表提出,政府部門必須走出幾個誤區:一是有預案就可以萬事大吉,預案決不是方案,各類事故的發生和發展往往是瞬息萬變的,職能部門要切實提高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演練不能成為“演戲”,一定要進行實戰演練,“練”出薄弱環節和漏洞,舉一反三,堵實漏洞,消除隱患;三是城市安全不能停留在嘴上、紙上,要認真抓落實。
對于政府部門來說,只有齊心協力織好這張安全之“網”,才能真正讓百姓心安,讓高水平全面小康更有保障。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