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年01月28日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祝梅 字號:[
大][
中][
小]
“建立健全優勝劣汰機制,對‘僵尸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債務重組乃至破產清算實現市場出清。繼續關停落后產能、整治‘低小散’。制定實施企業減負三年行動計劃,切實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省將加快“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相關改革作為“十三五”開局之年的主要工作之一,“去產能”因為排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之首,成為今年兩會上省政協委員關注的焦點問題。
抓住去產能“牛鼻子”
“去產能”,實質上是對過剩產業進行一次要素資源的重新調整和配置,所謂“僵尸企業”在其中的表現最為突出,被視為“去產能”的“牛鼻子”。經濟學家彼得·科伊提出這個經濟學概念,指的正是那些無望恢復生氣,但由于獲得放貸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閉的負債企業。它們占用大量資金、土地等寶貴資源,卻不產生經濟效益。
2015年12月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給出了清理“僵尸企業”的時間表: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尸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記者了解到,我省有關部門正在按照國家的標準對省內“僵尸企業”的情況進行摸底,并將根據調查情況制定相關處理辦法。
“僵尸企業”的特性,是“活不起”也“死不成”,但這種由他人“續命”的現狀正有所改觀。省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中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我省法院受理企業破產案件619件,審結312件,分別同比上升105%和47%,力促一批“僵尸企業”退出市場。
“雖然體量還不大,但相比2011年溫州老板‘跑路’事件初期,政府和司法部門已經釋放出了更積極的信號。”省政協委員、省政協經濟委副主任陳石認為,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清除“僵尸企業”的內容對我省經濟轉型升級具有現實意義。“‘僵尸企業’在技術上已經死亡,但身上卻還插著很多‘輸血管’‘輸液管’,仍在占用社會資源,必須實事求是采取有效措施,抓緊對這些‘僵尸企業’實行‘安樂死’,將有限的資金、資源用在更有效的地方。”
“安樂死”需建減震機制
“僵尸企業”不退出,產能過剩矛盾就不能得到根本化解,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就難以實現,只有退夠了,才能前進。在不久前召開的2015浙江成長型中小企業投融資大會上,有分析人士指出,“僵尸企業”占用了大量的信貸資金,進一步推高了融資成本,這是造成中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原因之一,也在某種程度上遏制了市場經濟發展的活力。
然而想讓這些企業“安樂死”并非易事。在省政協委員、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院長錢水土看來,“安樂死”的提法順應了國家定下的主基調:多兼并重組、債務重組,少破產清算。這其中最核心的兩個問題是:“錢從哪里來”和“人到哪里去”。
“在經濟下行期,要找到有意愿、有能力對‘僵尸企業’進行兼并重組的‘接盤俠’難度較大。”錢水土委員指出,“僵尸企業”存在的原因之一是部分企業的生死存亡關系到企業資產清算、員工安置或轉崗難題。“浙江經濟的優勢在于靈活的市場機制,但要想完全靠企業自身去解決這兩大難題還是有難度的,需要政府牽頭,督促相關部門盡快研究建立職工安置和補償機制,讓企業放下包袱清理,同時也可以減少社會震蕩。”對企業經營者而言,清理“僵尸企業”這件事更是宜早不宜遲。“僵尸企業”往往背負大量債務,有的涉及民間借貸,關系到當地眾多企業的資金鏈安全。“由于‘擔保鏈’的存在,不少經營狀況較好的企業也被‘僵尸企業’拖累。”省政協委員、步森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飛建議,政府、銀行、企業三方來共同解決擔保問題。“實體經濟是發展的基礎,企業需要更多鼓勵措施來減輕擔保壓力和風險, 輕裝上陣,才有更多信心和精力去投入發展實業。”
“有形之手”要主動作為
“你有沒有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里提到 ‘金融、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網絡等領域潛在風險隱患較多’這句話?金融擺在第一位。”陳石委員說,除了銀行、企業自身因素外,法院對金融債務案件、不良資產處置核銷的處理力度,也影響著“僵尸企業”的出局速度。“清理‘僵尸企業’需要政府、司法部門、銀行、企業等各方形成合力,對‘僵尸企業’該怎么辦就怎么辦,對‘無可救藥’的企業要堅決讓其退出,對有效處理‘僵尸企業’的職能部門、銀行機構要給予鼓勵,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生態環境’。”
去腐才能生肌。大家的共識是,“有形之手”必須放下“面子”,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清理“僵尸企業”。陳建飛委員說,清理“僵尸企業”不能“一刀切”,資產重組要建立在行業優質的基礎上,轉型升級提供了一條自生路徑,但也需要“兩只手”來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空間。
早在2014年,金華市就開始著手“僵尸企業”的破解工作。當地采取“三步重組法”,對有前景的企業通過債務重組救助,實現企業“換血”“脫僵”;對產能過剩的企業進行兼并重組,期間給予職工穩崗補貼、轉崗培訓補貼,并對成功實施兼并重組并控股的企業提供獎勵,兼并重組后企業注冊地和稅收仍在本地,且企業不動產仍用于生產經營的,3年內還給予一定獎勵。
針對單個企業,金華市對收回的土地擇優出讓,引進列入產業目錄的新興產業;對破產企業較多的區塊,通盤考慮破產清算和園區低效用地整治。在破產清算15家、搬遷污染企業5家后,金華開發區西關區塊積極打造互聯網特色小鎮“樂樂小鎮”。原金華輕工機械廠荒廢閑置的老廠房,現在成了北大(金華)信息科技園落戶地。目前,該區塊就地轉型傳統企業10家,騰出土地1011畝,成功實現了“死而后生”。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