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5年12月11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朱巖 字號:[
大][
中][
小]
我省從1987年開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20多年來,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近年來,一系列養老話題持續占據著輿論中心。在公眾關注城鎮退休人員待遇的同時,另一同樣重要的問題不應該成為被遮蔽的問題,那就是農民養老問題。我省農村老齡化問題同樣十分突出。
當前幾種農民養老方式,狀況堪憂
家庭養老,但功能正在弱化。從養老方式來看,農民的養老方式一直是以家庭供養為主。農村家庭養老受到子女本身經濟實力和是否具有孝心兩個方面的影響,養老資金的主要來源一個是子女供養,另一個是土地收入。由于農村家庭日益小型化、空巢化和土地收益下降,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弱化,農村養老風險不斷加大,加上傳統“孝”文化不斷淡化,部分農村老年人養老保障無著落,生活照料無依靠,尤其是高齡老年人體弱多病,生活狀況堪憂。
土地養老,但土地正在流失。土地是農民最主要的謀生依靠,也是農村家庭的重要經濟來源,許多農村老人晚年仍然在土地上耕作,靠其微薄產出維持生計。然而,在如今社會轉型的過程中,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民所能夠占有的土地資源不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出現了危機,“土地養老”的保障功能呈現出弱化趨勢。
社會養老,但保障仍待提高。近年,我省致力于構建城鄉一體化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成績斐然,在全國做到了“三個率先”,即:率先把農村和城鎮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統一,把農村居民社會保險覆蓋到城鎮居民;率先在全省全面推進;率先使全省60周歲及以上老人都能領取基礎養老金。截至2013年底,我省參保人員總數達到1356萬人,參保率達95%以上,其中60周歲及以上領取養老金人數577萬人。盡管如此,目前我省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水平仍然偏低,政府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不足GDP的1%。在不計利息、且現行基礎養老金金額及政府補貼標準不變的前提下,假設參保人今年45歲,年繳費100元,連續繳費15年,到60歲時,每月能領取養老金僅104元。同時,農村和城市的養老保障水平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衢州市2013年的城鎮低保標準線為424元,農村低保標準線一般是城鎮低保標準的60%左右。
建議
張揚孝道,鼓勵和支持居家養老。尊老愛幼、養老扶小等中國特色的“孝文化”是在華夏數千年歷史中孕育、誕生和固化起來的,是中國傳統家庭倫理道德的重要內容,并在中國傳統家庭中起著規范和約束的作用。這在家庭養老為主的中國農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構建農村養老保障新體系時,家庭的養老功能仍是基礎性的,它能為其他養老方式的推行創造前提。應進行廣泛、深入和經常性的宣傳教育,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傳統“孝道”美德,提高民眾家庭養老意識,營造良好的尊老、助老、養老社會氛圍,家庭成員間的親情血緣關系不該因市場經濟的發展而淡化。
加強農村養老保障的制度建設。盡快建立并完善易于操作、連續穩定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法律法規。我省的社會經濟發展領先于全國,在這方面也應走在前列。要加快推進農民養老保障制度的建設,建立隨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物價上漲等因素,調整老年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的正常機制,加大農村老年社會救助力度;要完善農村老年社會福利制度。研究制定政府為特殊困難老年人群服務的相關政策。此外,在房屋拆遷、土地征用、土地流轉過程中,要依靠制度切實維護好農民的合法利益。
加大對農村養老的財政投入。農民以“工農剪刀差”為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目前還在為政府提供低價的糧食安全保障、低價的建設用地,我省早已到了該“以工補農”、反哺農民的階段了。政府應在新農村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中承擔主要責任,應大幅增加對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財政投入。現階段,農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建設的重點,應當是盡快建立非繳費型的城鄉老年津貼制度,這是實現社會養老保障全覆蓋的捷徑。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條件逐步建立個人賬戶,自愿加入。建議借鑒臺灣經驗,推行老年農民福利津貼,現階段可向60歲以上農民發放老年農民福利津貼,建議標準為城鄉低保標準線的80%左右。
扶持引導多元化社會養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尤其是基層政府,要樂于并勇于積極組織,不斷拓展農村社會養老服務的內容,創新服務的手段,豐富服務的形式。同時,要出臺扶持政策,積極引導民間組織、民間資本,發展多元化養老服務,支持社會辦養老機構的建設和發展,使農村老人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