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5年08月20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 字號:[
大][
中][
小]
家庭農場是以農戶家庭為基本單位,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并經工商注冊登記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家庭農場既是與世界現代農業通行做法接軌的新實踐,更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新方向。
數據
到2013年底,我省經工商注冊登記的家庭農場9190家,經營土地面積131萬畝,占全省規模經營耕地面積的17.8%,占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面積的30.3%,已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作為新興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在發展中仍存在著土地流轉困難、生產資金不足、經營方式單一、農場主綜合素質不高、社會化服務能力弱、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3萬家左右、經營面積約占全省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1/3左右、家庭成員人均純收入達到當地農民人均收入2倍以上的目標,任務仍然非常艱巨。
建議
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提升家庭農場規模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鼓勵農戶通過承租、承包、轉讓、入股等形式進行土地流轉。加強對土地承包經營的規范和管理,及時有效調解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土地糾紛,進一步明確土地所有權,穩定土地承包權,搞活土地經營權,實現“穩制活田”。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的政策體系,建立土地流轉組織機構,健全土地流轉服務市場,為供需雙方提供法律咨詢、供求登記、信息發布、中介協調、指導簽證、代理服務、糾紛調處等服務,搭建便捷的土地流轉交易平臺;探索建立土地流轉雙方價格協調機制、利益聯結機制和糾紛調解機制,促進流轉關系穩定和集中連片,實現土地向擁有較高生產技術能力的家庭集中。引導和鼓勵農民承包土地經營權長久流轉,并賦予家庭農場主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促進家庭農場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經濟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
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提升家庭農場生產力水平。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設立家庭農場專項發展資金。稅收政策上,家庭農場自產自銷的農副產品享受農民自產自銷待遇;項目扶持上,優先安排適宜家庭農場申報的農業項目;用地政策上,允許家庭農場在不破壞耕作層的前提下,按不超過流轉面積5‰的比例建設生產管理用房;金融服務上,開展家庭農場信用等級評定,信用等級高的給予一定授信額度和利率優惠,創新信貸品種,允許家庭農場以大型農用設施、流轉土地經營權等抵押貸款;政策性農業保險上,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增加保險險種,提高賠付標準,降低農業生產風險,保障家庭農場健康發展。
積極創新多種經營方式,提升家庭農場收入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農業的生產、生活、生態和文化功能,大力推廣循環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鼓勵家庭農場開展多種經營;加快推進示范性家庭農場創建,通過政策支持,引導家庭農場在現有經營結構基礎上,發展循環經濟,增加經濟、生態效益;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借助農業生產特有的人文景觀,積極發展休閑觀光農業、農家樂、森林旅游等產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實施職業農民培訓工程,提升家庭農場主綜合素質。按照實用、先進、高效的原則,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和現代農業經營領軍人才等培養計劃,培養家庭農場主的產品意識、競爭意識、品牌意識,提高其生產技能、經營管理能力、職業技能;加強對年輕家庭農場主的培養,鼓勵大學生興辦家庭農場,為家庭農場發展儲備力量。
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家庭農場科技應用能力。強化新型農業社會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指導家庭農場應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新技術,引進優質高產新品種,開展標準化生產。支持有條件的家庭農場建設試驗示范基地,參與實施農業技術推廣項目,使之成為農業科技示范戶。引導和鼓勵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面向家庭農場開展代耕代種代收、病蟲害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集中育苗育秧、灌溉排水、貯藏保鮮等經營性社會化服務,為家庭農場提供技術支撐。
引導加強多方互助合作,提升家庭農場組織化程度。引導從事同類農產品生產的家庭農場通過組建協會、聯合會等方式,促進農場之間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特別是在種植、農技、資金信貸、配套設施利用等方面的合作;支持發展農戶間合作型家庭農場,聯合開展生產和經營,擴大家庭農場規模優勢,提高經營效益。鼓勵工商企業以訂單農業、示范基地等方式,與家庭農場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家庭農場組織化程度。
用戶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