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3年08月19日 來源:聯誼報 作者:周大彬 字號:[
大][
中][
小]
“今年全省各地遭遇罕見高溫干旱天氣,用水日趨緊張,這充分表明強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提起眼下的旱情,溫嶺市政協委員邵滿德十分焦急。
“國家目前已經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決定,這是實行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到位的關鍵措施和根本保障。就溫嶺市來看,目前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中,水資源短缺及水環境污染問題日漸突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在解決這些問題上做了大量的基礎工作,但從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對水資源的要求來看,供需矛盾將日益突出,建設節水型社會勢在必行。”邵滿德說。
溫嶺市地處東南沿海,雖然降水相對充足,但年際間分配不平衡,年平均降水量為14.903億立方米,年降水的50%集中在6至9月,其間洪澇災害頻發,水資源利用率不高。多年來溫嶺的平均總水資源量只有8.57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723立方米,遠低于臺州市1552立方米、浙江省2100立方米的指標,以及聯合國規定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700立方米警戒線指標。由此,邵滿德認為,水資源潛在危機十分嚴峻,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特別是今年干旱高溫天氣,更是一種警示。
“強力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勢在必行。”他建議,首先要增強憂患意識,明確節水目標要求,建立節水型社會,進行廣泛、深入、持久的宣傳教育,讓廣大干部群眾知道,水是不可替代的有限資源,認識到水問題已成為影響地方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把節水貫穿于自己的每次用水行為。
同時,應調整用水經濟結構,尤其是工業結構調整,強化節水,關閉、砍掉部分耗水量大或高污染的造紙、印染化工、紡織砂洗等行業企業。以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為手段,實現農業用水盡可能減少、工業和三產用水少增長或不增長、生活用水適度增長。逐步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供水保障機制,提高水環境承載能力。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引導公眾參與,在全社會逐步形成節約用水氛圍,逐步建立起節水型社會框架體系。
用戶登錄